序言 Preface
1975年本书第一版面世时,[西方]知识界的主流(dominant intellectual)焦点仍是主观性(subjectivity),和感觉。[主观即主观想象,是未经逻辑分析、推算、下结论、决策和行为反应。它更多关注内在的思维和感受]这种关注是20世纪60年代的遗留产物,它原本是对之前的理想主义和行为主义的一种必要回应。实际上它认为:”人不是机器, 也不仅仅是所有生理机能(physiology)的总和。人还有希望,梦想和情感。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观察视角(perspective),和独一无二的感知(perceiving)世界方式。任何忽视主观方面(subjective)的人性(humanity)观点都是一种曲解(distortion)”
然而,尽管关注情感有其价值,但这种关注有些过头了。像许多其他思潮运动一样会矫枉过正(what began as a reaction against an extreme view became an extreme view itself,即屠龙少年终成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回以凝视)。这种极端主义的后果就是对思考的忽视。本书旨在弥补这一忽视问题。第一版的引言对其基本原理(rationale)解释如下:
对主观性的强调有助于(serve to)纠正危险的过度简化(即不能全面理解事物,一刀切)。但这种反应若长期持续下去,必然会导致更糟糕的结果--忽视思考,因此是难以为继的。其原因有两个。首先,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受操控的时代。大批(Armies of)唯利是图的奸商(hucksters)和蛊惑民心的政客(demagogues)随时准备(stand ready)利用(play upon)丰富的心理学资源,来拨动我们的情绪、迎合我们的潜意识需求(subconscious needs),操控我们相信肤浅即深刻(superficial is profound),有害即有益,邪恶即善良(evil is virtuous)。而我们的情感尤其容易(vulnerable)受这种操控的影响。
其次,因为在现代生活几乎每一个重要领域--法律、医学、政府、教育、科学、商业及社区事务中,困扰(beset)我们的诸多尖锐难题和繁杂日常问题,都需要我们细致的搜集并权衡事实和明智的(informed)观点,深思熟虑的(thoughtful)考量各种结论或行动,明智地(judicious)选出最佳结论或采取最恰当的措施。
[如今的大学生]已经习惯了(conditioned to)重视(not to undervalue)主观性,而且是过于重视(overvalue)它了。因此不再需纵容(indulge)他的情感。相反,还需要有人教导他们如何梳理(sort out)自己的情感,判断这些情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外界的影响,并且当这些感受相互之间或与他人感受发生冲突时,要对其加以评估。简而言之,需要教导他们进行辩证的思考。
很多人都有一种糟糕的倾向,那就是认为感觉和思考是互斥的(mutually exclusive),非要二选一。但这是错误的。感觉与思考完全是相辅相成的(complementary)。感觉因其更具自发性(being more spontaneous),是形成结论的良好开端。而思考更具审慎性(deliberate),为确定(identify)最佳且最合适的感觉提供了一种途径。两者都是自然而然的。
然而,思考不如感觉那样自然而然地产生。要进行良好的思考,需要一套系统的方法(systematic approach)和有指导的练习。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对思考的总体态度发生了极大的(considerably)改观。那种认为辩证思维是一项重要技能,教育应予以重视(give prominence to)的观点,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看法。社会广泛呼吁(Hundreds of voices have joined the chorus calling for)将辩证思维加入(addition)现有课程中,甚至呼吁开设专门的思维课程。毫无疑问(There is little disagreement),新千年(new millennium)的挑战需要人们的思维能够超越情感,以清晰、公正(impartial)、辩证的方式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