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烦恼:
我们为孩子操碎了心,嘴皮子都磨破了,孩子也不听,反而还嫌我们烦。
孩子学习越来越没有动力,看着都着急,给他报补习班,钱倒是花了不少,但是没有效果。
孩子跟我们越来越没有话可聊了,每天回来吃完饭就关门到自己的房间里。我越来越不知道他都想些什么了
孩子这一段不断的说头痛、肚子疼,经常都要请假不上课,现在发展到已经彻底不去学校了
孩子的情绪越来越差、经常不开心,还常常的偷偷哭泣,去医院诊断为轻度抑郁,中度焦虑……
我们就会特别的着急:我们孩子都怎么了,我们把心都掏给了他。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可能平时我们就会有这样的一个观点,我说的对我才说他,我是为他好我才批评他,我是个负责任的父母,我才这样管他呀,那他为什么就这么不领情呢?
可能我们忘记了很重要的一点:关系大于方式,方式大于内容。我们说了什么并不重要,关键的是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说,可能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说也没有那么重要,关建有什么样的亲子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在于内容的对错,而在于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在于教育行为是否有效。有些父母教育起孩子可谓是天衣无缝、头头是道,可孩子就是不买账;那有些父母呢,对孩子没有讲什么道理,甚至根本就不讲道理,可是孩子就是信任他们。
1,所以当孩子出现了种种的状况和问题,我们首先要反思我们自己的亲子关系是什么样的。
2,很多看似孩子的问题,其实映射出一个家庭的整体状况,有可能我们认为夫妻关系不和睦,只是夫妻两个人的事儿,那其实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特别巨大的。因为他身处在这个家庭系统当中,孩子的敏锐和感受力是很强大的,所以他会成为整个家庭状况的代言人。
3,我们是否能允许孩子在犯错中成长,允许孩子犯每个年龄可能都会犯的错误。而犯这种错误的结果往往是好的。因为他在错误中就会有更多的一些领悟,更多的一些思考,更多的一些调整。那么也会在不断的完善当中慢慢的成长起来。如果我们不允许孩子犯错,担心害怕孩子犯错误,那么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就会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他,那么常此以往,可能孩子会变得胆小怯懦,而不敢有任何的尝试,而失去创新探索的勇气和经验,反而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问题不是问题,不当的解决方式才是问题。
4,不要轻易的给孩子贴标签。如果孩子考试考得不好,回来的时候我们不要马上的去批评和指责他。因为本来考的不好,他的情绪就很低落了,如果这时候我们再给他贴上更多的一些的标签:你就是不用心、不努力,你就是天天玩手机等等,那么在他的内心就会给认为自己是一个坏孩子、自己做什么都不行,也会失去继续前行的动力和信心。
5,不要过分的强调对与错。可能大家还记得一个视频。当一个妈妈在教训女儿的时候,女儿一遍又一遍的提高了声音说:“我错了又怎么样?我不是已经认错了吗?我想静一静!”然而妈妈说她的态度不好,一再的强调是她错了。而孩子的情绪也越来越多,一遍一遍的提高声音强调“让我要静一静” 。
那我们要反思的是,我们是想让问题打败孩子呢,还是我们跟孩子一起去打败问题呢?
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