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听对红楼梦如此详细的分析与讲述,颇有兴趣,但当下思考并未深刻。结课之后,却引发我对红楼梦的新想法。
想想看,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学作品,与当今中国主要核心“流派”的文学作品可谓是有着极大的差异,但其有着一个比较明明显的演化过程,在我心目中大致划分为经-诗-词-曲-戏五个阶段。其中,前二者显然是占有主导地位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谈及中国古代文学时,大部分时候所听到的是“古诗”或“古诗词”,而绝非“元曲”。因为词在古人的思想中,是一种不入流的东西,更不用说曲或者是戏了,于是出现了一个很好的字用以描述这种人们对此种艺术形式的“看不起”——俗。
我想这种现象与古人的追求“高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这种在“诗经”中就已经奠定了的文学基调,无疑影响着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品味。
那么,按照此观点来看,从唐朝以后,中国的文学界岂不是一直在走下坡路了?我们暂且不讨论其对错,毕竟如此来看他也有一定的理由,但我想导致其发生此现象的原因绝非是“人类变得肤浅”、“没有了如此之高的创作水品”等原因——就像是在艺术领域,难道现实主义之后的艺术界就是在走下坡路吗?显然非也。当照相机出现了,我们可以说,人们不得不去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因为原来所追求的极致精细已经不再拥有很大的“价值”;但另一方面,照相机也确实是从某种方面“拯救”了艺术,他让更多的艺术家有了更多新奇有趣的想法与创意——诗词也一样,人类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那种“庄严、肃穆、高雅”,因为这样的精神对他的载体有一定的约束,而且更多想表达的是一种情绪或者思想,是一种心情的发泄,一种与自我灵魂的交流。但作为一个读者,其实并没有很多的新思考,更多的是一种共情,以及去试图理解里面的所蕴含的精神——我想这也就是戏剧的必要性所在了:他与诗不同,留给观众的是对自我或时代的审视,以及对各种人生问题的思考——
“悲剧中,我们当然会有偏向,这种偏向是出自我们与剧中角色的共情或是对他的情感认同——比方说我就认为刘备比曹操更具有正义性(我主观认为三国存在一定的悲剧色彩)。但悲剧的特质就是‘正义与正义’之间的冲突,从绝对理性的角度我们其实不能说到底谁对谁错,因为他们在不同的层面都有着正义性,从而‘人们’提出的任何一个解决方案都可以说是具有正义性的,也可以说是不具有正义性的。”
回到红楼梦中,最直观的冲突莫过于宝玉对“世俗仕途”的厌恶——生活在这个被各种“名誉、世俗观念”所束缚的时代,他内心 中对某种意义上自由的追求,无疑是一对社会与个人的极大冲突。这种冲突我想起源于最开始宝玉想要来到人间之时——作为一块“补天剩下的石头”对人间遐想是绝对美好的,而到来之后,才发觉人类的社会绝非如此简单与美好——男性自出生便已被书写好了使命(责任),所有的可能性全部被社会的道德框架所束缚。就像是席慕容所说的:“活在别人的世界里,留着自己的泪。”
除了宝玉,曹老先生也在刻意地去展现一种“女权主义”与“男权社会”之间的冲突,这同样是一种“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是凤姐、黛玉等一众人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博取在社会上我们应得的东西——但人类在社会这个“大自然”面前,还是过于渺小——宝玉与宝钗联姻之后,黛玉泪尽而去,就连王熙凤也可谓是前功尽‘废’,埋没到了一个几乎无人问津的地方——这时,我们还认识那个“掌管宁国府,弄权铁槛寺”的凤姐吗?
我想,这就是红楼梦中的正义与正义的冲突吧,正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是,谁对了,又是谁错了?非也。当我们试图解释他的对错时,他就已经不具备正义性了,因为真正的正义,无对错之分,亦无真假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