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的第二篇《反应论》是我比较推崇的一篇,鬼谷子的前四篇是基础篇,以权谋策略为主,句句经典,耐人深思。如果说《捭阖》是大格局,那么《反应》就是小格局,是人具体到一事一物的思维的方式,“反应”是一种回环反复的思考,投石问路以观回应,然后再行对策之术。
掌握鬼谷子的反应术,粗言之分两个层面,一层,全面、辩证、历史地看问题,掌握自然界物化的规律,之于等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掌握世界本质,这是基础和根基,“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古人之言大道即为今之客观规律,古人认为圣贤者之所以能为教化众生,就是掌握了大道,知道了自然界和人世社会的基本规律,“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这就是鬼谷子朴素的辩证论,在历史长河和人类发展史中寻找规律,或解读历史或认知现在或明晰未来,形式可变而实质不变。鬼谷子教导心有大道,反复观察,不断比证,就可洞察一切事物。两个重点,一是客观辩证认识掌握规律,二是注重观察反复论证以得实质。
二层,讲的是反应术的具体应用,更侧重技巧性和方法,就是“听其言,观其行”,鬼谷子认为,反应可以静听,可以反质,也可以以己推人。
可分三个层面理解,一是静听,结合的动静原理,在别人侃侃而谈时,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静听,通过他的话语内容,表达方式,语气神态,甚至肢体语言,更不能放过细微的变化,结合当时的氛围和事情,来判断他的主张和心意,这个阶段表面只需要我们静听,但确是掌握信息量最多并对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和消化吸收的阶段,“人言者,动也;已默者,静也”,“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以无形求有声”,静观静听,就可以体味出对方言辞中包容的事物形象,就可以了解对方谈的事物中涉及的其他同类事物,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事物形象和同类事物去观察它们背后所隐藏的谈话者的意图,这就有了第一层的功力支持。只是个消化反刍的过程,也是思维高度集中高度活跃的时期,信息的处理、总结和下一步的思考和准备期,就同于比武场上对方展示武功,你要一边不动声色观察一边记住动作并想出应对支招。
二是反诘。“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言必出”,这就是静动结合,根据别人说的话就可以了解他言辞中所包含的主张和心意,若发现了他言辞中前后矛盾或不合情理的地方,马上反问他,使对方的矛盾谬误出现,从而逼使他在应声回答中再度思量,露出真情。“其犹张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反诘法,除了用语言探听外,还可以用一些表象的手段去打动或迎合或激将对方,使之透漏真情,包括肢体语言或调整神情、神态、语气等。如同太极拳法,在一推一退中,反复推敲、验证,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观察探知世界一样,不断变换自己的手法,做到心中有底、手中有法、脑中有策,掌控全局,明重知轻,为我所用。
静听与反诘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方法,鬼谷子在方式上分“正引发”和“反引法”,视情形不同而定,可以沉默来诱引,可以表象来打动,可顺势,可逆推,去辨别以去伪存真,去分析以得其真理。注重细节,甚为重要,不做细表。
三是自知,“故知之始知,自知而后知人也”。我很赞同鬼谷子的自知论,人贵自知,知己才能知彼,鬼谷子自知论的出发点又些相似于哲学的““白马也是马”的观点,了解别人的最好办法是从了解自己开始,人是有共性的,了解了自己,就可以了解别人,“若比目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如舌之取燔骨”。(挺佩服鬼谷子的比喻,很形象)。鬼谷子教导世人与人交往和交谈中,用自己最少的信息量来获取对方最大的信息量,直至探得本意,期间不乏运用各种手段,或静听或反诘,同时把握好自己,何时方正,何时圆通,让对方摸不透,抓不着。以己推彼,知彼而掩己是鬼谷子自知论的概括,如此便能进退自如,方圆自得。个人认为自知论还有个很重要前提,就是自知,一个明确又通大道的自知,是做好一切的基础,方式方法的作用是技巧,内心大道的树立是根基,这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认知,经验的积累也很关键,哲学讲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意义同之。
鬼谷子的《反应论》仍然是他治世的学篇,他更侧重于有志者成功立业之说,所以言辞想对客观,充满的是策士的智谋和手段的运用,目的是让策士成就自己的志向。应用于今,个人觉得可以辨别取之,现代人与人交往更侧重诚实信用,坦诚无虞,忌讳于手段与心机的运用,《反应论》观点似有背勃,但是确是一个成熟人应掌握的交往技巧,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亲朋好友间,赤裸裸的坦诚有时候是不自觉的伤害,智慧的处理是善良的保护,人有千性,事有万由,不可一概而论,明晰对方意图,学会分辨,做出正确抉择是处理问题的理智之法。我一直觉得内心的善良和智慧的决断是维护世间情谊和终得善果都不可或缺的,有一颗玲珑处世心不妨碍你的平和。我心向往阳光,也许路上有荆棘,我躲躲闪闪以避之,护我不伤也护你不伤,曲曲折折我仍然奔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