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美得让人痴迷让人醉,原诗如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像这样美不胜言的诗,备课时我颇为踌躇,真怕自己拙劣的教学亵渎了这份诗美。思量再三,最终决定以诵读开篇。这么美的诗,不读怎么行?诗是文字的音乐,诗歌离不开诵读。在诵读中方能感受到诗的音韵美,于诵读中才可品味出诗的意境美,在诵读中终会体悟到诗的情感美。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无疑也是适于诵读的,相信学生乐于在诵读中感受诗美。
不过,当前应试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诵读已被边缘化了。毕竟,以考定教,这是多年不争的事实,不考就不教,也是一线教师的无奈之举。因为不考诵读,学生就没有诵读的热情。当前的语文,被考试肢解、分割,徒有躯壳而少了魂灵。
其实,语文应该是最有性情最具灵活性的,可是考试让语文变得僵化板滞,暮气沉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前学生的诵读真不敢恭维。有的同学诵读时结结巴巴,常常读错字音;有的同学诵读没有节奏、没有情感,更别说抑扬顿挫了;有的同学下课生龙活虎、彪悍粗犷,可是一旦上课让他诵读,那声音又小又弱,简直还赶不上蚊子哼。从上学期到现在,我一直在有意识地训练同学们的读书本领,可是总觉得没什么起色。经历了多次磨练,中间一度有些绝望,因为班里诵读还过得去的好像一直就那么一两位。感觉自己在烧一壶总也烧不开的水,一直担心这壶水可能永无沸腾之时了。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诵读《春江花月夜》,同学们的表现着实让我惊喜。朱乐文,一如既往一马当先,他的诵读比以往更认真更投入了;林磊,人称“瞌睡虫”,此次竟然举手主动请求读诗,尽管诵读得还不是那么完美,但是主动请缨的精神还是让大家吃惊并心生敬畏,他是这节课第一个主动举手的人;张润东,他的诵读已渐入佳境了,记得早先他读书时情感把握总是有点过头,煽情倾向较明显,常因此引得同学们忍俊不禁,但是,此次,他的情感拿捏得恰到好处,他用声音把诗的意境完美地展现出来,竟至于带动同学们小声地跟读起来,这就是诵读的魔力。
最后,我也将诗歌朗诵一遍,把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悟熔铸到声音里,读罢,同学们报以掌声,想来,读得还凑合吧,应该没被学生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