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之于我们就是每次翻阅之时,都能有新的收获。
日常所见到的“抽象”,不过是儿童并非全部擅长学校生活的脑力劳动领域。
为什么在一、二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三、四年级,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
■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看到此处,作为一名老师,不由得反思自身,是否是这样呢?答案是的。
在如今学校中,更注重学生成绩,然而,每个孩子在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学习教材时理解,识记较快,而有的相对来说较慢。这就产生了学生间的差异。
■因此说到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也便是需要教师首先了解不同孩子的特点,学习能力,以及现阶段的水平,然后目的只为帮助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
■教师还要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的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师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帮助引导学生,克服困难,不断取得进步,最终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得到标准上的知识水平。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
教学的理想状态就是能够是发挥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就感,感受学习的乐趣。
■面对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作的同学怎么办呢?
那就是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任务,是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取得进步,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取得成功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