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说心理,通通没道理#by 小冠
1. 学界对「人格」的概念尚无定论。例如:行为主义认为稳定的行事风格即可反映人格;精神分析注重个体内在的无意识欲望。但可以达成共识的是:
「人格」是一套个体自身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关键词是「稳定性」。
2. 人们热衷于各种小测试/算命/星座运程,即使他们并不一定相信。
大概无意识欲望正是想解码那个「在初生之时就被注定的人格的种子」吧。但所有的人格理论,尽管观点不同,但通通都不认为遗传决定了人格——这也是心理治疗可以发生作用的前提。
3. 人格理论不同的流派,与其说是观点分歧,不如说是关注人格不同方面,更可以看成是相互补充的模型。可能在有些问题上A理论更适合于来解释,有些情况更适用于B理论,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例如对「攻击」的理解,经典精神分析会认为攻击是自我毁灭的无意识冲动;在某些情况下,受挫时也会表现出现攻击行为。多数情况下,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攻击行为的真正原因。
生物学流派则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解释攻击性,男性比女性的攻击性更强,因为天生有控制竞争对手的需要。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可以被习得的,电视上的暴力画面的确能导致社会上的暴力行为的增加。
——各种理解并不矛盾。
4. 与我们从小习得的思维模式不同,理论并非准则,理论的目的是解释。
理论的构建往往是由现象入手,再大胆地、创造性地提出推论和假设,用来解释这些现象。然后又从其他材料当中去进行验证修正甚至推翻。
所以会发现有好几种理论可以解释同一种行为,也可以发现一个理论有其道理,但也并不能用来解释所有的现象。评价一个理论是不是好,不是它是否准确无误、放之四海而皆准;而是在解释某些类现象时,足够简单好用、同时可被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