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人们只有忙得透不过气的时候,才能够不抱希望地活着。”
这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长期与下层民众打交道的生活经历使作者发现,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已无可救药地失败,渴望逃离自我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项神圣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运动的领导者则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获救赎。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之前读的《乌合之众》及《逃避自由》,探讨了群众运动的特征,分析了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从易读性和趣味性上来说,书中少了层层递进的逻辑推理和娓娓道来,直接上来的是类似格言警句及金句的结论有些枯燥,读着读着居然走神了.....当然,读书同样也要跳出舒适圈,不要只读自己习惯的喜欢的简单的有趣的,这样才能避免思维僵化。
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以及无可救药,渴望逃离自我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种神圣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恐惧和无能可以被掩埋。运动的领导者则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获救赎。并且实际上,这种运动究竟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能让他们忘记自己就好。他无法被说服,只能被煽动,对他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他所依附的大业的本质,而是他所依附的情感需要。
群众运动的活动在于成员的团结一致及勇于自我牺牲,这些都源自信徒的“自轻“及鄙视现在,因此领导者会刻意培养成员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及救赎。
当人看到自己的卑微与缺陷时,便产生出一种想象中最不公正和最易作奸犯科的激情,因为他对于那谴责他和让他认识自己缺点的真理,心怀切齿痛恨。
小人物拜倒在宏大之下,个人的无能与恐惧可以在集体中很好的稀释乃至消解,集体被无限放大,而无论这种集体趋于英雄还是罪恶,都与人相差甚远,也就是说,人也在这个环节中被稀释乃至消解了。
马太效应和社会不平等造成的悲剧,奋斗失去目标,努力没有意义。增加流通渠道,让底层人民可以变革,预防大范围革命的产生。
每一个积极吸收追随者的群众运动,都把敌对运动的成员视为其潜在信徒;所有群众运动都具有相互取代性一个人自己的事要是值得管,他通常都会去管自己的事。如果自己的事不值得管,他就会丢下自己那些没意义的事,转而去管别人家的事。
当然,我认为本书也有一些缺点存在:
1.部分内容细碎如蒙田散文,显得不是很系统;显得部分内容不是很一贯。所有群众运动都会激发起其追随者赴死的决心和团结行动的意愿;不管它们宣扬的主张或制定的纲领为何,所有群众运动都会助长狂热,激情,热望,仇恨和不宽容;所有群众运动都能够从生活的某些部门释放出强大的动能;它们全部都要求信徒盲从和一心一意效忠。尽管人们会为千差万别的神圣事业赴死,其实他们说不定都是为同一件事而死。宗教运动等群众运动是热情的发电厂;有成就感的人在向外归因时会认为世界是美好的,而失意者则可能归咎于社会由此乐意看到变革,此时各种群众运动无疑成为一种改变手段,并且提供一种强大的力量,并带来成功的希望爆发出无限激情,一个口号一句话成为断言般的存在。而如何管理对未来的期望,影响他们对变革的看法。盲目性使经验成为一种障碍;对失意者来说,群众运动或许要么完全的替代了他失意的自我,要么替代他人生中一些可以勉强忍受的部分。而在逃离自我的同时,他们不会依偎着邻人朋友的肩,而是掐着他们的喉咙......
当然,对于群众运动大可不必谈虎色变,任何一个事物,知道真相,如何运用才是关键,运用得当的狂热和群众运动会带来社会的发展,经济文化的腾飞,国家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