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聊了四本经典,分别是庄子的《逍遥游》,那份海阔任鱼跃,天空任鸟飞的宏远,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讲述了对于周遭不平所显露的愤慨之情,抒发了人固有一死,可重于泰山,亦轻如鸿毛,面对周遭,选择是一种态度的韧劲。还有王勃的滕王阁序》,面对孤鹜与落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无限感叹,26岁的王勃在登滕王阁的所思所想,第四篇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都是中华文敏璀璨的恒星带给我们的启示。
今天我们继续聊,第一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他厌倦了官场的勾心斗角,辞职回到了农村,在他文章里造出了一个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我们学过的很多成语都来自于这篇文章,最妙的是在桃花源里没有皇帝,也没用赋税,更没有人与人的三六九等区别,所有人的可以安稳的过日子,文章中提及,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说明在桃花源里,陌生人都可以被真诚地招待,这就是中国人骨子里最朴素的愿望,平等,安宁,有人情味,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生活在快节奏的城市里,读了《桃花源记》,希望他们能明白,真正的幸福不是住大房子穿品牌,而是内心里的真正的怡然自乐的心态,也是邻里相闻的温暖,后来陶渊明还写了《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有心里有桃花源,在哪里都可以安身立命。
第二篇介绍下李密的《陈情表》
他是三国末年之人,晋武帝司马炎刚当上皇帝,邀请他来做官。给他发了好几次的诏书,但李密不愿意去。不是说不想当官,而是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他从小被祖母养大,祖母已经96岁了。他要留下来尽孝,所以他在文章里写“”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这道理讲的又软又硬,并非抗旨,而是先尽孝再尽忠。给皇帝干活的日子还长,但陪伴祖母的日子真的不多了。晋武帝司马炎看了之后,非但没有生气,还夸他孝顺,这也是中国人的智慧,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情理兼顾,从李密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对长辈的孝,恰恰就是对国家最大的忠,连身边的人都不爱,怎么可能去爱天下更大的责任呢?!那如果我们现在忙到没有时间去陪家人,那我们就要去度李密的《陈情表》,你会明白,有些事错过了就真的没有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