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横刀向天笑,人生我才必有用,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都源自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里所表现出来的做人的志气和文人的一种大无畏的情怀,我们并不是要求我们孩子从小要受苦,而是要让孩子懂得吃苦也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收获,对于人生态度的一种历练与成长的常态。
继续经典书籍的分享
第三篇是第一骈文王勃的《滕王阁序》。
他写这篇文章只有26岁,当时还受着排挤,当他站在滕王阁上,看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色,笔锋一转,就写出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16个字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傲娇,年纪大了不能丧失初心,处境艰难也不能没有了鸿鹄之志,他还写过,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首先承认了自己的迷茫,然后把自己的委屈,化成了对所有人的共情。在低谷中,依然可以抬着头仰望星空的劲道,远远比一帆风顺更有力量。现在的孩子遇到挫折就会选择逃避,有时也被人误解而闷闷不乐,但可以读一下王勃的故事,可能会明白,一时的不顺不算什么,心里的青云之志不丢,总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回响时刻。
第四篇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他被贬到邓州做知州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权利,但能仍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并不是他空喊的口号,而是他 一生三次被贬,每次都是为了给百姓说话而反对权贵,而且一辈子都没有改变自己的脾气和志向,文章里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的君子不会因为环境好而开心,也不会因为自己倒霉而消沉,看到岳阳楼的景色,淫雨霏霏,有的人觉得凄凉,春和景明,有的人也会觉得欢喜,这些都是以物喜,以已悲,而君子心里装的是“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不管是在高位还是低位,都要但起自己的责任,这是真正的真人君子,也是范仲淹留给后世最高的标准和理想的答案。这是中国人的底色,医生要懂得救死扶伤,老师要教书育人,每一普通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情,都是在践行先忧后乐的道理。记得要告诉孩子,人活着不只是为了自己,能帮到别人心里才会真正的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