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恨地厚,不恨天高,只恨钱少。
前两天,我去买房,不忍贷款,不甘沦为房奴,一气之下,说出了那句:“凑不够全款我绝不买房!”,并特意为此作文一篇。
看完此文,有些人点赞,有的人冷笑着。我想点赞的人很少,冷笑的人肯定很多,点赞的大多是还没买房的,冷笑的大多是已经沦为房奴的。
因为,很多人当初也曾像我一样,不想贷款买房,但是最后又不得不贷款买了房,沦为了房奴。虽然沦为了房奴,可是房价一直在涨,涨的比贷款的利率还要高好几倍。这些房奴只恨当初没魄力,贷款贷少了,没有多买几套。这是快乐的房奴。
有的人却咬牙坚持下来了,“凑不够全款我绝不买房!”,可是现实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凑啊凑,省吃俭用,一年下来,攒的钱还没房价涨的多。去贷款吧,拉不下脸,怕被人笑话;继续坚持攒钱吧,吃人的房市又像个无底洞,似乎永远也攒不够。这是痛苦并纠结着的“清流”。
《论语》上有一则故事:齐国有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这就是所谓的“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
免费的提供,古人尚不肯食,即使再次道歉,仍不肯食而饿死。这不是傻,这是气节,是节操。这种人,古可以做忠臣,今可以当廉吏。
现在的贷款,不仅有很高的利率,而且要签几十年的契约,还要带上一大堆证明,证明我们在有生之年能还得起。这样的贷款,我们还要挤破头了去贷,唯恐贷不上。
那么,难道说现在的人的气节就比不上古人了吗?当然不是。
古人可以为了气节饿死,那是因为人们都崇尚气节,现在的人笑贫不笑娼,那是因为现在人人向钱看。
有一个寓言故事:一个人来到了天堂,天堂虽然经济落后,但是人人吃同样的饭菜,穿同样的衣服,住同样的房子,人人都很开心。当他来到地狱,地狱的经济虽然很发达,可是有的人吃山珍海味,有的人食不果腹,有的人住海景别墅,有的人当着房奴,穷的人嫉富如仇,富的人提心吊胆。
天堂和地狱的区别不在穷与富,贫富差距正是罪魁祸首。
所以,在一个人人谈实惠的社会,你去谈气节,那你不是个疯子,就是个傻子。
清朝末年,从上到下,都谈实惠,慈禧拿着军费修园子。所以,甲午海战,中国的战船里没有炮弹,那些爱国将领们只能开着战船去撞日本人。八国联军打北京,拿了侵略者赏银的老百姓,给侵略者带路,帮侵略者运送给养军资,帮助侵略者攻下了北京城。
统治阶级不管老百姓的死活,老百姓只能自求生路,老百姓错了吗?
所以,赌气有用吗?气节有用吗?衣食住行皆是生活必须,只有活下来才是生活必须,既是刚需,又是钢需。既是刚好需要,也是必须需要。抓铁能不能留下痕我不知道,抓钢肯定是啥都留不下的,在钢需面前,没得商量。
《海瑞传》中有一个故事:海瑞受命七品钦差,去查江南织造局的贪腐大案,可是包括江苏巡抚在内的一窝贪官,把所有的贪腐内幕都引向大内,事事影射嘉靖皇帝,企图逃脱罪责,并一再陈述自己俸禄微薄,不得不贪腐的苦衷。
最后,那个官不聊生,连一省巡抚都不得不靠贪污来生活的大明朝还是亡了。
所以,我不恨地厚,不恨天高,只恨钱少。地再厚,天再高,跟我也没关系。不论气节这个东西是否重要,只有对活着的人才有意义。
钱少那就只能贷款,总不能为了所谓的气节,让自己住无所居吧。我不知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是不是跟落后的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我只知道人民原地不动的微薄的收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成倍增长的物价的需要。
贷!越多越好,最好能全贷!贷!越久越好,最好能贷到子孙十八代!
买了一周的房,总结出一句话:如果非要给房贷编个段子,那银行还是个婊子,房地产商嫖了她,又把她以比处女还高的价格卖给了不得不当乌龟的房奴。这样,房地产商得了实惠,婊子终生有了依靠,唯独苦了房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