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没有太多的内容。第一步,心一定要和自已在一起。心若走神了、跑掉了,就会有身忘记身,有心忘记心,那是无法修行的。因此,我们先要频繁练习的是一觉知自己
世人不认识这条路——中道。它很难找,也很难理解。
常人往往趋向于极端之路。极端只有两种情况:太松与太紧。太松,容易随倾烦恼迷失于世间。
太松,就容易忘记自已一有身忘记身、有心忘记心,很难提升。太紧,强迫身不动、心不动,导致身心不自在,这样又无法看见身心的自然运作与变化。事实上,修行真的非常简单。在开发智慧的阶段观身时,身体移动了,就只是感觉,别盯着身体,也别忽路它。盯着,就是太紧;走神了,是太松。
修行一定要努力走上中道,而走上中道必须依靠觉性。慢慢地体会与观察自已的心。何时走神了,即是太松;何时控制身与打压心,即是太紧,就会感到紧绷、沉重、僵硬、昏沉、迟钝。
普通人往往太松,始终随顺烦恼而动:修行人又太紧,控制身与打压心。发生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只是需要及时地知道。
刚起步时,稍紧一点没有关系,要有意识地让觉性先生起。太松了就会没有觉性,太紧了又会强迫自己有觉性。
觉性是自然生起的,身体移动了,知道;心移动了,也知道,毫无刻意。这样的觉性是没有强迫的,刚好处于中道。强迫了,就会紧绷;太松,又会没有觉性。我们要慢慢体会,最后一定要走上中道。
如果是先开发智慧而后达成禅定的人,就必须以刹那定作为起步。
训练此类禅定的方法是——比如,念诵佛陀,而后及时知道心跑掉了,可能是跑去思维、去紧盯佛号或紧盯空。
又或者观呼吸时,心跑掉了,要及时知道;跑去盯着呼吸,也要及时知道。
如果观照腹部起伏,心跑了,及时知道;紧盯着腹部,也要及时知道。
经行时,心去想了,知道;心跑到脚上了,也要知道。
有觉性及时知道“心跑掉”的瞬间,“跑掉”就会灭去,心会自动具备禅定,但只有一刹那,很快心又会再跑掉。再跑了,再知道,心又会再次安住。
跑掉了,知道;跑掉了,知道,觉知的频率越来越高后,就会生起一种感觉:貌似可以一直“知道”,仿佛有了延续感。但事实上,“知道”是刹那生灭的。心刚一跑,立即知道,刚一跑,立即知道,就会感到一整天都在“知道”。
依靠觉知自己,心便可以安住,和自己在一起,既未迷失,也未被控制或强迫。心跑了,知道,依赖觉性及时地知道“跑掉”,心就会毫无强迫地自然安住,如此的安住刚好在中道。心安住之后,依然用原来的原则: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
若想让心宁静,就带它去和一个让它快乐的所缘持续在一起,前提是这个所缘不会诱发烦恼习气,如此就会获得禅定,此即窍门。秘决就是这句话:引领心去跟一个让它感觉快乐的所缘持续地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