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太喧嚣,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指出“时代流行空虚感——一种对生命存在无从把握的感觉”,焦虑成为了现代城市生活的底色。
作者说“人渐渐长大,从满怀希望的无知少年,长成冷静沉稳的大人,他们早晚会面临一个疑问:‘这就是一切吗?’童年或许令人痛苦,青春期或许令人困惑,但大多数人而言,痛苦与困惑的背后,至少还有长大后一切会好转的希望,而这种希望使目标变得有意义。然而不可避免的是,浴室的镜子照出了第一根白发,多出的那几磅赘肉再也减不掉了,视力开始衰退,全身上下也冒出莫名其妙的疼痛。各种老化的迹象明白地告诉你:‘你的时间快到了,准备动身吧!’但难得有人这时候就已准备妥当。他们会反诘:‘等一下!不可能是我吧?我还没有开始生活呢!我该赚的那些钱在哪呢?我该享受的那些好时光呢?’”这可能是对大多成年人焦虑产生原因,很生动的描述了。
因为生活不顺,因为压力太大,因为一直生活在焦虑里,我们常常感叹命运不公,但霍姆斯曾说:“宇宙既不敌视我们,也不友善。它只是全然漠不关心”。似乎就连我们拿着“不公平”的手幅向上天控诉,都显得把自己看的太过重要。“我们只是漂浮在太虚中被遗忘的点点尘埃,宇宙的混沌在大众心中一年比一年扩大”。
可我们只能在这种混沌当中走下去吗?罗翔老师有一段很出名的5%论述,在“宿命感”和“天道酬勤”的矛盾间找到了答案。他说:“人生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事情是我们自己可能决定不了的,但是我们依然要用5%的努力去撬动,个体太过渺小,我们接受命运的安排,同时尽力而为。虽然看似有种悖论,但是人生中不就是在各种悖论中寻找一种整合吗,在各种似非而是中去寻找一种超越吗?”心流,就是为我们能把那5%做到最好,所提供的方法论。
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务存在的状态。《心流》这本书关于快乐,关于幸福,关于意义,关于人与他人、工作及社会的连接,关于人与宇宙的关系,关键是关于自己如何找到自己,都给出了一些答案。它说:“真正能带来满足感的不是苗条或财富,而是肯定自己的人生”。
虽然《心流》最近很火,大家对它追捧程度有点高。但要注意的是,心流虽然能够促使我们集中注意力,以控制意识去改变行为,从而改变人生状态,但他并非是一剂万能灵药。作者本人就鲜明的指出“心流体验跟世间所有的事一样,不可能绝对的好。它的好在于它具有使人生更丰富、更紧凑、更有意义的潜力,在于它能加强自我的力量与复杂性”。
爱默生曾说:“我们对生活有种种期许,却从未真正生活过”。希望我们都能在心流的帮助下,克服焦虑,改变自己,让我们从单一的成功价值追求里脱离出来,找到独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