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课本里曾学过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具体是哪一篇,我忘记了。那个时候,我对汪老并没有过多的关注。
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还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
最近读了汪老的《家人闲座,灯火可亲》,才发觉他的人格魅力所在,才明白为什么世人为何都爱他。他大概做到了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
他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总是可以把日子过成诗,有一双发现生活美的眼睛,不管植物还是昆虫,在他眼里都是宝藏,能写出璀璨的花儿来。
尤其善于写食物,隔着纸墨仿佛能闻到饭菜的香气,色香味都能浮现在眼前。
汪老对待生活是一种大气淡然之态,任外界呼风唤雨,内心始终保持平静。
在那段知识分子下乡的时光,别人都是忠于琐事,怨天怨地,饱受折磨,而他却在怡然自得地劳动,种葡萄。关于这段经历,他在文章里写到:
有人问我:“这些年你是怎么过来的?”他们大概觉得我的精神状态不错,有些奇怪,想了解我是凭仗什么力量支持过来的。我回答:“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就是汪老的处世哲学。既然改变不了当下,那就停止幻想,把每一天都过得实在。如果无法改变当下,那就活在当下,而不是一遍遍自我否定:为什么是我承受这样的苦难。
关于人生价值,汪老又说:
人总要待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苟有所得,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切实地活出自己的价值。
人一生中如果能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事物并沉溺其中该是一件多么喜悦的事。
汪老每到一个新地方,他不爱逛百货商场,却直奔菜市场,因为那里更有生活气息。
很多时候我安慰情绪失落的朋友,也是这么说的,去逛逛菜市场吧,那里人间烟火十足,会让你身处市井之中,看看周围人是怎么生活的,平淡却充满活力。
汪老先生情到浓时,也会寄情于景:
我后来到过很多地方,走进过很多水果店,都没有这家水果店的浓厚的果香。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远不忘。
那年我正在恋爱,初恋。
我明白了,如果不是初恋,这家水果店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了吧,哈哈。
汪老的文字总是给人一种治愈的力量,就如一位网友的感叹,想付费给他当心理咨询费,却惊觉已不在人世了。
虽人间再无汪曾祺,但笔墨永存,它将抚慰一个又一个受伤的心灵。
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汪曾祺,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