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人有意为之的行为,目的是通过自己的意思表示(想法)来设立、变更或终止某种法律关系。
通俗理解: 就是你“主动想干的事”,并且这件事会带来法律上的后果。比如:
- 签合同(设立合同关系);
- 立遗嘱(变更财产分配关系);
- 放弃权利(终止某种权利)。
核心特点:
1. 有意识:你得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比如签合同是为了买卖东西)。
2. 有目的:你想达到某种法律效果(比如赚钱、规避风险)。
3. 受法律保护:只要合法,法律会认可你的行为。
二、什么是事实行为?
事实行为是人无意中做出的行为,不需要你有特定的法律意图,但根据法律直接规定,会产生某种法律后果。
通俗理解: 就是你“没想那么多,但做了某件事,结果法律自动给你安排后果”。比如:
- 捡到钱包不还(法律会认定你构成不当得利,必须归还);
- 打伤别人(即使你没想杀人,但法律会认定你侵权,要赔偿);
- 建造房屋(自动获得房屋所有权)。
核心特点:
1. 无意图:你不需要有法律上的“想法”(比如你捡钱包时可能只是想占便宜)。
2. 行为本身合法或违法:不管你是不是故意,法律直接规定后果。
3. 后果法定:法律直接规定结果,不考虑你的主观想法。
三、法律行为 vs 事实行为(对比表格)
四、两者的联系
1. 都能引起法律后果:
- 法律行为:你主动追求的法律后果(比如签合同是为了合法交易)。
- 事实行为:你被动接受的法律后果(比如打人后必须赔偿)。
2. 都受法律约束:
- 合法的行为受保护,非法的行为会被制裁(比如无效法律行为或侵权赔偿)。
五、考试重点总结
法律行为的考点
1. 有效要件:
- 行为人有民事行为能力(如成年人、精神正常);
- 意思表示真实(不能被胁迫、欺骗);
- 内容合法(不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
举例:未成年人签订的合同可能无效。
2. 无效法律行为:
- 比如:虚假意思表示(假装卖房实际赠与他人)、违反法律(贩毒合同)。
3. 可撤销行为:
- 比如:受欺诈、胁迫签订的合同(可向法院申请撤销)。
事实行为的考点
1. 典型例子:
- 侵权行为(打人、毁坏财物);
- 不当得利(捡到钱不还);
- 无因管理(帮邻居修屋顶,没义务但做了)。
2. 法律后果:
- 直接根据法律判定责任或权利(如侵权要赔偿,不当得利要返还)。
六、一句话总结
- 法律行为:你“有想法+主动做”,法律按你的想法保护或惩罚你。
- 事实行为:你“没想法+被动做”,法律直接规定后果,不管你想不想。
应试技巧:
看到“签合同、遗嘱、结婚”等→法律行为;
看到“打人、捡东西不还、盖房子”→事实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