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法》学习笔记——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

一、什么是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人有意为之的行为,目的是通过自己的意思表示(想法)来设立、变更或终止某种法律关系。 

通俗理解:  就是你“主动想干的事”,并且这件事会带来法律上的后果。比如: 

- 签合同(设立合同关系); 

- 立遗嘱(变更财产分配关系); 

- 放弃权利(终止某种权利)。

核心特点: 

1. 有意识:你得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比如签合同是为了买卖东西)。 

2. 有目的:你想达到某种法律效果(比如赚钱、规避风险)。 

3. 受法律保护:只要合法,法律会认可你的行为。

二、什么是事实行为?

事实行为是人无意中做出的行为,不需要你有特定的法律意图,但根据法律直接规定,会产生某种法律后果。 

通俗理解:  就是你“没想那么多,但做了某件事,结果法律自动给你安排后果”。比如: 

- 捡到钱包不还(法律会认定你构成不当得利,必须归还); 

- 打伤别人(即使你没想杀人,但法律会认定你侵权,要赔偿); 

- 建造房屋(自动获得房屋所有权)。

核心特点: 

1. 无意图:你不需要有法律上的“想法”(比如你捡钱包时可能只是想占便宜)。 

2. 行为本身合法或违法:不管你是不是故意,法律直接规定后果。 

3. 后果法定:法律直接规定结果,不考虑你的主观想法。

三、法律行为 vs 事实行为(对比表格)

四、两者的联系

1. 都能引起法律后果: 

  - 法律行为:你主动追求的法律后果(比如签合同是为了合法交易)。 

  - 事实行为:你被动接受的法律后果(比如打人后必须赔偿)。 

2. 都受法律约束: 

  - 合法的行为受保护,非法的行为会被制裁(比如无效法律行为或侵权赔偿)。

五、考试重点总结

法律行为的考点 

1. 有效要件: 

  - 行为人有民事行为能力(如成年人、精神正常); 

  - 意思表示真实(不能被胁迫、欺骗); 

  - 内容合法(不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 

  举例:未成年人签订的合同可能无效。 

2. 无效法律行为: 

  - 比如:虚假意思表示(假装卖房实际赠与他人)、违反法律(贩毒合同)。 

3. 可撤销行为: 

  - 比如:受欺诈、胁迫签订的合同(可向法院申请撤销)。 

事实行为的考点 

1. 典型例子: 

  - 侵权行为(打人、毁坏财物); 

  - 不当得利(捡到钱不还); 

  - 无因管理(帮邻居修屋顶,没义务但做了)。 

2. 法律后果: 

  - 直接根据法律判定责任或权利(如侵权要赔偿,不当得利要返还)。 

六、一句话总结 

- 法律行为:你“有想法+主动做”,法律按你的想法保护或惩罚你。 

- 事实行为:你“没想法+被动做”,法律直接规定后果,不管你想不想。 

应试技巧: 

看到“签合同、遗嘱、结婚”等→法律行为; 

看到“打人、捡东西不还、盖房子”→事实行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