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减负效果如何,关乎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关乎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地落实。近年来,中央持续推进为基层减负,说明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固性和反复性,在贯彻落实基层减负的过程中要找准“负”的根源、掐准“减”的要点、厘清“责”的关键,真正让基层减负落到实处。
为基层减负要“找准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破解基层减负难题,关键在上级。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不定假大空的目标、不开无效率的会、不发无用处的文,坚决对“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说“不”。要摆脱“不开会就是不重视,不发文就是不作为”的偏颇认知,让基层干部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真正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为基层减负要“掐准点”。要建立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多按“删除键”,通过精简文件、压缩会议、缩减制度、统筹考核等方式推动减负落实,严格督促职能部门树立系统思维,将“千条线”拧成“一股绳”、织成“一张网”,避免“各唱各调、各吹各号”,造成基层干部“左顾右盼”“转来转去”。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对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以及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的查处力度,重点整治文山会海、层层加码、责任转嫁、督导泛滥等突出问题,对“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问题反复抓、重点抓,持续跟踪督促问效,确保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
为基层减负要“理清责”。俗话说得好,“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现实中,有的地方部门,一开展工作就要求基层挂个牌子、成立个专班,以为挂了牌子工作就落实了;有的动辄以“属地管理”为由,层层向基层甩锅。为基层减负,要厘清权责边界,划分条块事权,理顺职责关系,明确基层的权责所在,通过清晰合理的权责“单子”,有效减轻基层“担子”。要科学规范“属地管理”,防止向基层转嫁责任和摊派任务,严禁向基层“甩包袱”“加担子”,避免基层“责任超载”“压力爆棚”,让基层干部把心思和精力真正用在干实事、抓落实、求实效、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