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比较爱拖延的人,而且是重度拖延症,身边有拖延症的朋友还是不少的,其实拖延症不仅仅是在一个人事情比较多的时候才会发作,而且也不仅仅局限于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有时候自己喜欢的事情也会拖,有时候日程表上只有一件事也会拖,不知不觉中就把时间挥霍在朋友圈,微博,电视剧,发呆上面去了。
我中学的时候经常和别人开玩笑,我说我每次写作业遇到不会的题时候,我打开台式电脑查资料,怎么就不知不觉地就开始点开其他网站看一些娱乐的、休闲的东西了呢,然后本来查个资料就半小时,结果每次都要花2个小时。
我同学笑着说,废话,我也是,都一样!
我的拖延症病情现在已经扩散到了聚会迟到上来了。我和我一个关系非常好的初中同学每次到寒暑假都会相约聚会,在多次历史经验的积累下,他已经养成了一个不用提前说,习惯性的意识,那就是我们聚会的时间=我说的时间+半小时。真的,我说9点半,我一定是10点到,我说10点半,我一定是11点到。后来,我和他约时间时,他问我几点方便,我都半开玩笑地说:“10点半,真正几点你懂得。”
后来,我想我为什么迟到,大概是这样一个心理历程,如果约定是10点半,我大概9点起床,然后9点半吃完饭,从我家到他家附近大概半个小时,所以我9点45分就该出门,因为出门到坐上公交车还需要走一段路程,但是我吃完饭一切都准备好了才刚9点半,然后就是“作”的过程,于是我打开电脑开始看一些好玩的视频,动漫,电影和一些新闻资讯,这一看就该拖延了。一般我做一件事没做完不会半路停下,比如我看一则新闻,那我是一定要把这段新闻全都了解清楚,我看电影,哪怕时间不够全看完,我也要把这个电影,从头到尾都大概浏览一遍,让我知道结局是什么。
结果一看表,哦!10点了!而且我有一个非常奇怪的思维模式,就是我完全对路途时间漠不关心,就比如约定时间是10点半,那不到10点半没动身我都不会太着急,总觉得不行打个车呗,但是打车也不可能1分钟到啊!
我曾经为了治疗自己的拖延症买了一本手帐,学会规划每一天的日程安排,但是发现坚持了一个星期就不行了。首先是如果我今天手帐上的任务没有完成,那么就要堆到明天,明天要完成前一天的还要完成当天的,结果又要往后堆,这越来越延迟的状况就越来越消磨我的耐心,最终现在我的手帐究竟被我丢到哪里积尘,我也不记得了。
我发现身边很多人都有拖延症,比如说许多人期末考试周复习,准确地说是预习,不到这一门考试的前两天,是不会踏下心坚持复习的,重度拖延症患者甚至要到该门考试前一天的晚上才能进入状态,于是要到麦当劳肯德基去刷一夜。
再比如写策划,写论文,比如我参加的挑战杯比赛,我看到有很多组都是两个月的准备时间全部积压到Deadline的前一周再去刷夜赶工。拖延症慢慢的像是流行病一般风靡了整个时代。
究竟是怎样一种心态产生了拖延症呢,这里我不是心理学家,也无法从心理机制的角度专业阐述,但是我们可以深度剖析自己,想一想拖延的那一刻自己的内心是怎样一种状态,是什么让我们造成了拖延。
其实拖延无非就是做出不做这件事的选择,人是无时不刻面临抉择的,当你周六有一门考试,你需要从周一开始每天早晨复习到晚上,那么到了周一早晨你将面临一个潜在的抉择,那就是“复习”还是“休息娱乐”,人的本能是倾向于安逸和休闲的,于是就会想今天才刚周一,少学一小时也没什么大影响,于是就决定推迟到中午再学习。那么久而久之去选择休闲和安逸,慢慢地,拖延症就生根发芽了。在当今网络、娱乐比较发达的时候,人们享受安逸和闲暇的成本越来越低,我想起我中考之前学习超刻苦,回到家除了学习什么都不想,因为那时候我没有手机,父母也不允许玩电脑,看电视,所以回到家想从事一些休息娱乐活动就成本很高,不像现在拿起连着wifi的手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游戏、社交、电影唾手可得。可以说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方式的转变,降低了闲暇的成本,于是我们便越来越无法抵御拖延症的威力。
当然也有环境的影响,当你发现周围人都有拖延症的时候,当你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是临近期末考再准备看书复习的时候,当你看到朋友圈都是各种自嘲拖延症的情绪时,你便被周遭环境麻痹了。
试想一下,如果每次上完课,你的朋友圈都是这种:
A:今天在图书馆把老师上课推荐的书都看了一遍,发现好难,明天再去查查。
B:有谁有今天上课的笔记吗
试想一下,如果每次六级考试前,你的朋友圈都是这种:
A:两个月前开始一周一套模拟题,明天考试保佑成功
B:基本功已经扎实了,今天晚上再背一背单词就好了
恐怕大多数情况下你也不太敢拖延了。所以说除了科技社会的进步,还有社会文化和周围人群的影响,由于拖延症流行的较广较快,大家都一起拖延,都一起因为自己的拖延自嘲,可谓是有难同当!这样情况下,更是加重了每个拖延症患者的病情。
那么如何治疗拖延症呢?
其实拖延症就是要和自己进行心理斗争,我经常在做一件事之前非常纠结,就拿写公众号文章来说,我觉得最痛苦也是最容易拖延的时候就是在写之前,看着全空白的文章编辑框,不知道从何起笔,从哪说起,这时候就很容易不知不觉打开音乐,听听音乐先放松放松,然后又随手开了个视频软件,于是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但是如果你硬逼自己必须做,把一切干扰因素全部抛开,当你进入状态之后,就可以坚持很长一阵了,前面说过,我这个人做一件事没做完不会半路停下,所以一旦逼自己开始做一件事,并且做了足够成型的一部分,那我就在惯性的作用下不愿意放手了,我发现学习的时候也是这样,每次考试前许多选教课要背题库,拿来一大本密密麻麻的范围,还没开始背,打算从第一题开始的时候是最痛苦也是最容易放弃的,但是这个时候一定要坚持,硬是逼自己背一下,当然背完一道还不行,还要逼迫自己把第一页全背完,这个时候差不多就进入状态了。然后就能一直连贯的坚持下去了。
所以说万事开头难,确实是这个理。
一般拖延症患者的准备拖延时心理状态差不多是这样的:
A:我还没进入状态呢,先放松放松。(比如早晨起来,还有点困,缓一会再说)
B:现在做反正也做不好,那就先别做了。(比如考试周前总会想,反正现在背考试前也忘光了,不如考试前两天再背,而实际上背诵是一个反复循序渐进的过程)
C:反正时间还多呢,今天休息一下,反正我明天肯定是一天什么都不干,就做这个!(迷之自信,结果明天还是什么都没做)
所以说,把开头这些心理障碍突破了,逼迫自己着手开始做,就突破了第一关。虽然万事开头难,但显然困难挫折也不仅仅只在开头出现。中间过程中对于重度拖延症患者仍然会出现阻碍。
比如说经常会有这样一些情绪:
A:呀,一下子做了这么多了,好棒好棒,休息一会奖励自己!
B:哎呀,怎么突然这么难做了,烦死了,歇会,一会再做!
当你的负面情绪越积越多的时候,重度拖延症的底线比一般人要低一些,因此更容易达到临界值,然后就会脱离状态,打破平衡,重新回到闲暇状态。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
其实拖延不是一种坏事,人不可能做一件事要从头到尾一次性做完,绝大部分人不可能有这样的韧性和执着,拖延症的危害不在于没有坚持做到底,而是不合理规划时间,按理说时间和以难度加权后的完成度应当呈现正比关系的才算合理,拖延症是把80%甚至90%的工作量积压到20%或10%的时间里去。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不要全盘否定拖延这一现象,不要追求一次性全部完成任务,学会事先合理规划进度,比如做论文,今天要写到哪里,明天要完成哪些,比如期末复习,今天复习1-3章,明天复习6-10章,合理量化,同时会形成激励作用,比如:
A:还差一点点,再坚持一会,今天的任务就OK了,就能去休息了!
B:还差4页就看完了,今天就能休息了!
当然也发生了我这种买了手帐,规定了每天要背的单词量仍然拖延的情况,所以一切还是要磨练自己的意志,拖延症有一种滚雪球的效应,当你这次纵然自己拖延,下次就会更加一发不可收拾,因此制定一个合理、细化、执行力高的日程安排,然后每天硬逼自己去做,慢慢地,你会发现从拖延症这里节省的时间和精力,足够你打败身边很多人,让自己进步一大截。祝福大家早日康复!
哎呀,今天的英语单词还没背呢,晚上10点准时背!算了,明天再说!反正时间还早!明天我一定可以6点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