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抛弃一切到这里来,这个门进来一个强盗,他拿着刀要捅你们的时候,第一个为你们挡刀的绝对是我,当你们不听话的时候,我跪下来求过你们,求你们听我的话,我们虽然是无依无靠的孩子,但是我们是脚踩在地上的人。
胡忠声泪俱下地教育着孩子,2000年时,他放弃了成都重点中学每月几千元的工资,和刚刚几个月大的女儿,去到距离家乡500公里,海拔4000米的康定西康福利学校,那里有143名孤儿在等着他。
刚到目的地时,由于高原反应,胡忠吃不进饭,每天头晕眼花,孩子们还听不懂他说的普通话,让上课变得异常艰难。
更让他发愁的是,由于来这里支教的大多都是志愿者,每月只有300元钱的工资,老师们自然都是走马灯一样的换,导致孩子们缺乏安全感,对新来的老师们变得不再信任。
胡忠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了和孩子们拉进心理上的距离,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他陪孩子们踢足球,打篮球,给孩子们放电影,讲故事。
为了让孩子们吃饱吃好,胡忠每天都第一个起床,为孩子做早饭,为孩子烧水洗澡剪头发,和他们一起做早操。
由于学校学生多,老师少,胡忠不得不亲自教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课,晚上还要查寝,帮孩子们盖好被子。
胡忠离开家时,曾对妻子说,他出来支教只一年,就会回来,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丈夫仍然没有回来的打算。
妻子谢晓君理解丈夫,不仅没有埋怨他,还选择和他一起支教,2003年,谢晓君带着三岁的女儿,来到丈夫身边。
谢晓君在老家是一名音乐老师,弹的一手好钢琴,可是康定没有钢琴,她一人担下了生活老师,图书管理员,生物老师等多项任务。
一天,谢晓君发起了高烧,正在打点滴时,一名学生跑过来告诉她:谢老师,数学老师走了,现在没有老师给我们上课了。
谢晓君无奈地叹了口气,这已经是这学期中,不辞而别的第三位数学老师了。
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程,谢晓君提着输液瓶到教室为学生们讲课。
看到谢老师来了,学生们都很感动,一名学生忙跑向讲台,为她举起输液瓶,举累了,有同学上来顶替她,黑板写满了,有同学上来擦黑板。
同学们的懂事,让谢晓君欣慰之余,更坚定了她要留在艰苦地区的决心。
2006年,谢晓君主动去了更偏远条件更差的学校“木雅祖庆”,从此一家三口分居三地,几个星期才能团聚一次。
夫妻俩因为忙于工作,女儿刚三岁半,就不得不到寄宿学校读书,即使回到妈妈身边,她也不喊妈妈,而是和同学们一样喊谢晓君为谢老师。
女儿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学生们都是孤儿,没有父母,怕孩子听到妈妈两个字伤心,谢晓君就嘱咐女儿不要喊她妈妈。
仅仅支教几年,胡忠的满头黑发就变成了白发,妻子也落下了背疼的毛病,每到阴雨天,就会加重病情。
夫妻两个心寄可怜的孩子们,远在成都年迈的母亲却每时每刻都在惦记着胡忠和孙女。
一次母亲病了,胡忠赶到母亲身边,跪在母亲面前,强忍泪水对母亲说:“妈,对不起,我没有办法两边都照顾好,一百多个孤儿要靠我,我舍不得丢弃他们,如果有下辈子,我一定好好地孝敬你。
胡忠和妻子的奉献,孩子们都记在心里,有一次,胡忠又和往常一样给一个孩子盖被子,孩子忽然一把抱住他,喊他阿爸。
其他孩子听到后,也纷纷由胡老师该称呼为阿爸,因为胡忠真的给了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孩子们喜欢这样喊他,从心里认定他就是一个完美的父亲。
整整21年,首批的143名被胡忠阿爸抚养长大的孤儿,有80多名考上了大学。
2020年,全校高中毕业生连续四年全部考上大学,身为校长的胡君依然是名每月只有几百元的志愿者。
面对采访镜头,西康福利学校的学生们说:“这么多年,我们都把胡忠老师看作是自己的父亲,他头发都白了,刚来时不是这样的,他承诺我们,他会在这里一直呆下去。
胡忠老师说,没有什么比这些孩子对我更重要,我说过的话,我跟他们承诺的,哪怕死了,我也要兑现。
2011年,胡忠、谢晓君入选《感动中国》人物。
是什么样的精神能让夫妻俩每月领着300百元的工资,坚守在艰难之地?我想,一定要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让他们不忍心弃而远走,那一声声阿爸,是信任,是感动,更是他们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怀着敬重之心,让我们向伟大的平民英雄致敬,他们才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灵魂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