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宋朝是文人的天下,得益于“不杀士大夫”和“与士大夫共天下”这两个传统,再加上前所未有的文化氛围,涌现了一大批的大文士、真豪杰。
才华横溢、名传千古、号称“苏仙”的大才子苏轼;与苏轼并称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苏洵、苏辙、曾巩;一心为公、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的范仲淹;孜孜求变法,发出震古烁今的“三不足”的王安石;身有不世才,胸有报国心,却无处施展,抱憾而终的辛弃疾;一身正气心中存,千磨万难誓不屈的文天祥……
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被称为“弱宋”的宋朝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熠熠生辉。
不过,纵使这些人名声再大,也称不上大宋最强书生。这个称号只能归属一个传奇人物 ,他本是文人出身,却像班超一样弃笔从戎,拓地3700里,收降70多万人,战功赫赫。
这个人,就是王韶。
王韶,字子纯,江州德安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西德安县人。王韶出身普普通通,家里世代都是种田的农民,但他却不以为意,年少时就胸有抱负,他在庐山东林寺读书的时候就写过一手咏松的诗抒发自己的抱负:“解与乾坤生气概,几因风雨长精神”。
在文人中,王韶是个异类。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王韶通过科举考试成功考上进士,然后任命为河南府新安县主薄,建昌军事理参军。由于制科考试(宋朝难度最高的考试)没有通过,王韶心情很郁闷。
在当时,文人士子碰到王韶这样的情况要缓解心情大多数都是两种方法,一是游山玩水,欧阳修就是这么干的,他为官的时候到处看风景,开酒席,著名的《醉翁亭记》就是这样诞生的;另一种就是吃吃喝喝,比如苏轼。但王韶不走寻常路,他屁股一拍,孤身一人走遍整个陕西。不过他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去考察边疆战事。
当时陕西是宋朝和西夏交界的地方,可以说是边疆前线,王韶的目的就不用多说了。他的这个举动十分怪异。
众所周知,宋朝的武人地位很低。战功赫赫,地位崇高如狄青这样的武将都免不了被称为“贼配军”,文人士子对武人的蔑视可想而知。
虽然说宋朝是以文领武,但大部分文官都是坐在军帐里面瞎指挥,像王韶这样深入前线探查敌情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但王韶就是这么干了,颇有一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豪情,最后还真让他弄到了不少的第一手西夏资料。
俗话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王韶的经历就是这句话的完美诠释。熙宁元年,王韶向宋神宗上奏了三篇《平戎策》,指出“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以切断西夏右臂。
宋神宗绝对算得上宋朝最有魄力的帝王之一,年纪轻轻的宋神宗对辽国和西夏十分痛恨,立志要“用武开边,复中国旧地,以成盖世之功”,期望振兴大宋,所以他一上台就迫不及待地启用王安石,让他主持变法,实现富国、强国。王韶提出征服西夏的主张可以说一下子就挠到了他的痒痒。
随后,王韶就被神宗任命为管干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命令他负责洮、河安抚司事。这下子,王韶折腾了这么久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熙宁四年八月,王韶带领着几个人深入吐蕃部落俞龙珂部,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俞龙珂带领部下12万人投诚,并且带动将近20万吐蕃人相继投靠宋朝。仅此一项,简直堪比郭子仪当年单骑逼退回纥30万大军的壮举,壮哉王韶,三百多年大宋,有谁人可比?
随后,王韶更是有如天助一样,摧城拔寨,战无不胜,立下了赫赫战功。熙宁五年七月,“破蒙罗觉、抹耳水巴等族”;八月,败木征,收复武胜地区;十一月,降河州瞎乐;十二月,收复镇洮军;次年二月,破河州;四月,拔河讷木藏城,香子城;九月,收复岷州;十月,再破吐蕃木征部,转战1800多里,毙敌数千,收获牛马无数,逼降木征。
短短几年时间,王韶先后收复了熙、河、洮、岷、叠、宕六州,共计2000多里,杀敌19000多人,收服吐蕃部族30多万人,赢得了北宋建国80多年以来对外战争最大的胜利。
可以说,王韶是神宗朝乃至宋朝最为辉煌、耀眼的名将之一,他的胜利,更是为王安石变法的持续进行奠定了强力的军事支持。
随后几年,王韶一直奋战在西北战场,多次大败吐蕃,成功实现了切断西夏右臂的战略目标,因此,被升为礼部侍郎、枢密副使,相当于军队的二把手,更是被封为开国侯。
以文人之身,行武将之事,更是以军功封侯,这在对外征战软弱无力的宋朝来说是极度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六年之间,(王韶)拓地三千七百里,降服诸羌七十万一千余”,更是把西夏包围了起来,几乎就要彻底覆灭西夏,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祸福相依,成也变法,败也变法。王韶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战绩,除了神宗支持外,和王安石等变法派的大力扶植也脱不开关系。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司马光上台,不仅否定王韶的赫赫军功,说他收复故土,拓地开边是挑衅西夏,劳民伤财,还把王韶等人用生命和鲜血收复的故土拱手送还给了西夏人。
正是因为他们的抹黑,王韶始终声名不显,少有人知,不得不说是一个莫大的悲哀和讽刺!
参考资料:《宋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