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回回去,听听这,看看那,唠唠叨叨家常,说说你的,聊聊我的,三五个儿时的玩伴聚在一起,经久未见,总有许多话题可以聊,但往往能引起共鸣的、也是聊的最多的,便是儿时的旧事,旧景。
旧时光的回忆很多,但印象最深的便是清明节美味的清明粿了。不知何时,这已经离我好远了,但总是排在回忆的首位。因为从初中便离家求学,每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来到这里读书,每每在外游荡,路边总会经常看到有小摊贩在卖这里的清明粿,嘴馋了,便尝一个,确没有熟悉的味道。也是,怎么会有家乡的味道呢。
我的家在漳州的一个小镇,每当清明节前夕,家家户户就开始张罗做清明粿,闽南话称“草仔粿”。初春的大地,草药滋长,野菜旺盛,处处绿意盎然。妇女们不失时机提篮拎袋,到乡间田野采摘制作清明粿的艾草,去杂洗净,便开始制作清明粿的工序。年少的我喜欢候在母亲身边,看她有条不紊的制作,母亲把艾草略煮后放在石臼中捣烂,然后招招手,让我过去帮忙,我轻轻的拿起石杵,用力的捣,把我的开心、期待全都释放出来,母亲接着去拌和糯米磨成的米浆做粿皮,蒸黄豆,把蒸熟的黄豆压成泥,放点盐,倒油下锅翻炒,香味无可言喻,这便是清明粿的馅了。终于到了最后一步,母亲将馅包入粿中,边缘掐拢,揉成圆形,然后粽叶包裹成长方形,看着母亲娴熟的技艺,我只能偷偷的咽口水,母亲便会抓一把黄豆馅塞我嘴里,这喷香的味道,估计一辈子都忘不了。将包好的清明粿放进蒸笼,几分钟后,屋里蔓延着淡淡的药香自己粿的甜甜的清香。蒸熟后,将清明粿拿起来,放置几分钟,没那么烫了,便可以食用了。咬一口,甜甜的,软软的,糥糯的,一下子吃五六个都不足为奇。
记得母亲说过,她刚嫁为人妇的时候,还什么都不会,而就是在这柴米油盐的生活中慢慢学会,而我从有记忆起,母亲真的好像什么都会,糕啊,饼啊什么都不在话下。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乡的这些“节货”在市场上都能买得到了,而母亲却喜欢亲手做,因为这些都是她对我们爱的象征,也是她初为人母的纪念。
我们总有一种诟病——身在福中不知福。在家时,随意安然,不懂珍惜,等到出门在外,体会到了乡愁,才开始想念亲人,思念故乡。故乡难忘,故乡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