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译文
周威公问宁子:“这选拔人才有套路么?”
宁子回答道:“有的。让不得志的人得志,给快死的人活路,给没有机会的人机会。这样的话,天底下的人才都会从四面八方来投奔你。如果让不得志的人依旧不得志,让快死的人就那么死了,始终不给没有机会的人机会。那么天底下的人才都会反对你。这城池坚固却守不住,兵器锋利却无法保护自己,得到了人才却留不住人才,一定是有原因的。只要是能够把士人留住,国君就可以享受尊重。如果士人都逃亡的话,那么国君就会悲剧。”
周威公说:“士人竟然有如此大的能量么?”
宁子回答说:“您听没听说过楚平王有两个手下,叫楚傒胥和丘负客。楚平王想杀掉这俩人,这俩人就逃亡到晋国。晋国重用了他们,他们最终在城濮之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还有一个叫苗贲皇的,也是楚王要杀他,他跑到了晋国。他在鄢陵之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还有一个叫上解于的,还是楚王要杀他,他跑到了晋国。他在两堂之战中立下了悍马功劳。
还有一个叫伍子胥的,楚王杀了他的父亲和哥哥,他跑到了吴国。吴王阖闾重用他,他率领吴军攻克了楚国的国都郢。楚国就算是得罪了梁国郑国宋国卫国的国君,都不至于到达这个地步。得罪了这四个人,打了三次败仗,亡了一次国。
从这些个例子就能看得出,得到士人的支持国家就会得意存续,当士人都逃离的时候国家也就危亡了。伍子胥一怒之下可以灭亡楚国,申包胥一怒之下可以存续楚国,你就说士人有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吧。”
02
原文
周威公问于宁子曰:“取士有道乎?”
对曰:“有。穷者达之,亡者存之,废者起之。四方之士,则四面而至矣。穷者不达,亡者不存,废者不起。四方之士,则四面而畔矣。夫城固不能自守,兵利不能自保,得士而失之,必有其间。夫士存则君尊,士亡则君卑。”
周武公曰:“士壹至如此乎?”
对曰:“君不闻夫楚平王有士,曰楚傒胥丘负客,王将杀之,出亡之晋;晋人用之,是为城濮之战。又有士曰苗贲皇,王将杀之,出亡走晋;晋人用之,是为鄢陵之战。又有士曰上解于,王将杀之,出亡走晋;晋人用之,是为两堂之战。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此四得罪于其士,三暴其民骨,一亡其国。由是观之,士存则国存,士亡则国亡;子胥怒而亡之,申包胥怒而存之;士胡可无贵乎!”
03
补
周威公:战国时期一个小国的国君,也被称为西周威公。联系上下文,这个威公和下面的武公应该是同一个人,笔误写错了。
宁子:不确定是谁。如果前面的那个是周威公的话,这个宁子就有可能是宁越,即甯越。就是那个为了逃避耕作之苦而分发学习,最终称为周君的老师。这里的周君就是周威公。
城濮之战: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之间的争霸之战,退避三舍就出自这场战役。最后的结果是楚国主帅子玉兵败自杀,晋文公称霸。
苗贲皇:芈姓,斗氏,名贲皇,采邑于苗。看姓氏就知道这位也是楚国的贵族。斗氏覆灭以后,苗贲皇跑到晋国,被晋君重用。
鄢陵之战: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之间的争霸之战。晋国不仅大获全胜迫使楚国主将子反自杀,还射瞎了楚共王的眼睛。
两堂之战:即两棠之战,也被称为邲之战,这是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的争霸之战。这一场其实是楚国大胜,一举奠定了楚庄王的霸主之位。此战子反率领右军击溃了晋军。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楚国大夫伍奢之子。伍奢被杀,伍奢的大儿子赴死尽孝,伍子胥远赴吴国,矢志复仇。伍子胥推荐孙武,率领吴军攻破楚国国都郢都。还将楚平王拉出来鞭尸。
04
感
这里面的案例其实有一些是不太合适的。
比如案例中的苗贲皇,他的父亲在楚国发动政变,失败。苗贲皇作为反贼的儿子,能够活着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我们是在是不能要求楚王对苗贲皇网开一面。不过楚王确实是对斗氏一族的斗克黄(斗生)网开了一面。斗克黄应该是苗贲皇的叔伯兄弟。斗氏一族就剩下这哥俩了。窃以为不能要求楚王做得更多。
另外,这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国君的思想出了问题。
比如案例中的伍子胥。伍子胥的父亲伍奢被楚平王冤杀,而且楚王不仅仅是想杀伍奢一个人,他就是想要将这一家人一网打尽。伍奢的大儿子伍尚知道返回楚国是死路一条,他对伍子胥说,我回去给父亲尽孝,你去吴国给父亲报仇。最后伍尚回楚国受死,伍子胥跑到吴国报仇。这已经不是楚平王不能用人的问题了。这是楚平王非要作死的问题了。
其实,一定会有人才流落在外,但是只要保证人才有顺畅的上升通道就可以了。另外,对待人才再讲究个公平公正,就不会有问题。那楚平王那么倒行逆施,不还有申包胥这样的人挽狂澜于既倒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