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绿色:内蒙大草原那方“和美教育”图景

内蒙大草原那方“和美教育”图景

原绿色

新街小学这个名字有点儿大众化,但如果说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札萨克镇新街小学,是不是就有点儿让人好奇,刮目,与众不同了?

内蒙会让人想到广袤无垠的大草原,鄂尔多斯市是“温暖全世界”的暖城,蒙语“伊金霍洛”意思是“圣主的陵园”,这个旗因为成吉思汗陵园坐落于此而得名,蒙语札萨克是清朝蒙古“执政官”的称号,这么多有意思的背景内容放到新街小学前面,这会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

和内蒙的宽阔一样,这里的乡村学校占地面积比较“奢侈”,除了教学楼、宿舍、餐厅和体育场馆外,一般都有让我眼前一亮的充裕“田地”,一年四季在校园里就可以开展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等劳动体验活动。2024年暑假,我和河南大学的朋友一起走进札萨克镇一隅的新街小学,酷烈的夏日下,831名学生91名教职工拥有的103亩校园显得安静空旷,学校劳动基地的玉米已经亭亭玉立成艾青诗歌里的青纱帐了,番茄、南瓜、辣椒、土豆、大葱等蔬菜也长势喜人,摇曳多姿。

学校有一个比较个性的校史馆,虽然在校园的结构和版图上显得小巧局促,却玲珑和精致,传递的信息量也丰富而多姿多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蒋介石曾经亲笔签名给学校下拨经费的细节,马上意识到这所学校的发展史可能就是内蒙古民族地区近现代教育波澜壮阔的一个缩影。学校诞生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乳名就是札萨克旗小学,属于旗内国立第一所小学,是近代私塾之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端的产物,校长、教员和经费都是民国政府教育部直接负责。民国三十四年,成为国立伊盟中学附属小学;1947年,改为旗立新街小学;1958年,发展为九年一贯制学校;1974年,分出去初中部,组建了伊旗二中;2001—2003年,合并了13所小学,组合成现在的新街小学。曾经三迁校址,五易校名。校史馆保留了很多届学子的毕业合影,有一位毕业于本校的老师让我们在他们班的合影里找她,我们众说纷纭,居然认不出来。人一生的样貌和思想会发生多大的变化,这给我们多少感慨?校史馆还用微型蜡像把建校之初,以及学校发展关键阶段校园和课堂的形象塑造了出来,让参观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学校的发展和近现代教育的影子。难怪学校的语文老师们开设了一门《校史》课,他们有充足的故事可讲啊!

校长一副憨憨厚厚的模样,单从长相上看,和我一样黝黑朴实,放在人堆里看不见。但得知校长叫“高平”时,我马上乐了,他也和我一样“不靠颜值靠名字”,明明姓“高”,却叫“平”,有高度有厚度,那该是怎么样一座高峰?高处的平台在黄土高原叫“塬”,高大厚重又平坦如砥,是适合万物生长的大地之母。做人做事要追求高度,又要追求平稳。这名字讲究,有文化,富有哲理。我一瞬间闪过一个念头,不管是他自己改过的还是父母为他钦定的,起名字的人一定知道左宗棠为江苏无锡梅园创作的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吧?

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人不可貌相。高平校长果然了得,朴实的外貌下澎湃着内心的锦绣才华。他不仅自己创意设计了校史馆,还亲自创作了文采斐然的《新街小学赋》:塞外边陲,大漠古镇,老榆树下,马厩改学堂,传群童书声。民国十九年,旗府小学始建成。一百载风霜雪雨历久弥坚,一百亩朱墙雄谟楼宇新成。三迁校址,五易其名,锲而不舍,薪火相传。碧梧引凤,天翔鸿鹄;书山探骊,芸窗训诂。教以五育之义,授以六艺之术。学祖逖闻鸡起舞,效苏秦悬梁刺股。学志铮铮,云路筑梦,山远海阔步步高;师爱拳拳,教坛励耕,语重心长句句真。优良传统励桑梓,立德树人担使命。潜心研学,甘为人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传和美之理,承务实之训。阖校敦心,精益求精,培淑女以德,育君子以志。

高平校长的办学主张和他的人生认知一样吻合熨帖,定义为“和美教育”。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采撷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精髓,运用到新时代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是一种贴合生活的实践智慧。学校处于内蒙古民族地区,当然要通过“和美教育”让各民族的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学校是日渐萎缩的13所乡村小学整合改造组建的新集体,打破小团体的桎梏,自然需要通过“和美教育”的共识,让大家和睦、和谐、合作共赢,形成有活力有奔头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团队。当下和未来AI智能时代的人才,越来越强调“正确的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等核心素养,“和美教育”秉持“独行速,众行远”的智慧,尚美重和,幸福生长,就是一条“高平”的未来社会人才培养路径。

校长的样子就是学校的样子,校长的风格就是学校的风格。校长有文化学校有文化,校长有思想学校有思想,校长有追求学校有追求。

新街小学从硬件布局到教育教学都呈现出朴实无华的乡村品格,坚守着教育原始的根本和规律,又汲取了时代的技术和风尚,充满着生长的活力和希望。

“和美教育”以“尚美重和,幸福生长”的理念,践行“承责至和,务实求美”的校训,弘扬“守正仁和,成人之美”的教风,建设“明礼友善,乐学尚美”的学风和“博爱持中,和谐共美”的校风,推出和和、美美两个吉祥物,唱响《精彩童年》校歌,构建起一套系统务实的文化,致力于建设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优质乡村学校,培养德正心善、茁壮向上、博学儒雅的和美少年。

“和美教育”不仅建设了系统的“和美文化”,更可贵的是以“和美教育”文化统领、指导和推动学校方方面面工作上层次。用“校园生态园”项目、特色教学工作室、个性化发展档案、教研共同体等具体有效的协同机制建设“和美队伍”;开设了六大领域三个层次,被学校以“百合花”命名的“和美课程”;打造了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对分”时间的“和美课堂”;开展了多姿多彩的“和美育人”活动……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路径和载体,引领学校师生与己和,与人和,与物和,与知和,与美和,品德美如璞玉,学识美若星河,气质美似幽兰。

“和美教育”的旗帜和品牌,可以成为附近区域,伊金霍洛旗,鄂尔多斯市,内蒙古,甚至中国乡村教育的一个典型案例。这所学校教育教学的独特意义在于,它不仅形成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文化体系,而且在日积月累中让“和美教育”根植于每一位教职工的内心,最难得的是把“和美教育”的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化到了教育教学的行动中去,改变着师生的行走方式和乡村教育的气象。

这当然是溢美之词,但绝不是虚妄之言。我走过无数的学校,包括世界名校和中国名校,以及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从首都到江浙发达地区,从中原腹地到祖国的边陲,绝大多数学校的文化和行动是“两张皮”,新街小学却是“和美教育”文化在引领和指导、规范着教育教学,血肉相连,水乳交融,表里如一,十分难得。有思想有追求有水平的乡村校长确实不少,但在日渐衰落的乡村颓势下,还在兴致盎然地不懈奋进的,值得我用这么多笔墨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原理层面表达自己的这番敬意。

我接触过学校的管理团队,和高平校长一样的朴素、温和,但可以看出他们对工作的担当、尽责和努力。我参加过新街小学《费曼学习法》的读书分享活动,也接触过学校年轻热情有朝气的教师队伍,他们腼腆但不失大方的得体行为给我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一袭白衣背着相机跑前跑后满脸热汗瘦削敏捷的音乐教师李燕,秀丽温和却细腻严谨虑事周到的大队辅导员白静,不像蒙古大汉的新青年刘晓峰,以及张敏、史彬融等一个个新生代教师……整个团队呈现出“和和美美”干事创业状态,恰好印证了“和美教育”的理念和效应。

学校教职工的集体著作《栽一片林,成百年荫》,通过“和美文化”“和美队伍”“和美课程”“和美课堂”“和美育人”五个篇章展示了学校“和美教育”的斑斓图景。翻阅着还没有变成铅字的书稿,就仿佛看到学校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原始样态。牛璐的《和韵美行铸文化,栽桐引凤润无声》提出的“绿色德育”让我眼前一亮,老师们能在功利主义泛滥的现实中还思考生态育人问题,是教育值得尊敬的根本。郭艳华的《以“和美教育”为基,探文化基因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有研究者的姿态,超越了一线教师就事论事的思考高度。音乐教师李燕的《愿做擦星人,情暖满爱河》有温度有温情,洋溢着年轻教师对学生无边的爱和对教育巨大的激情。刘晓峰的《从恐惧到蜕变:一名年轻教师的送教上门之路》是真实的教师叙事,展示了在“和美教育”理念下年轻教师的成长点滴。刘转的《从“独学”到“共研”的和美进阶之路》属于教育教学反思,是很有价值的教师成长之路。杨博的《以“和美文化”之笔,绘教育发展新篇》谈到学校和国外教育的互动、互访,“和美”到世界,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意外惊喜”,让我对学校更加刮目相看。王璐的《以“和美文化”为根,育幸福成长之魂》、牛容莉的《包容差异,融美与共》等等……都说明“和美教育”已经深入学校教职工和教育教学的腹地,成为大家共同的理念和行动指南。

这些文字还有些稚拙,这些思想也说不上有多么深刻,但这些文章都是来自新街小学教师生动鲜活的教育教学生活,带着乡村教育的体温,带着“和美教育”的幸福,带着乡村教师的纯粹和善良,是一种乡村教师独特的书写和表达,这就十分美好。

虽然新街小学的教育教学也还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存在一些肉眼可见的问题与疑问,但新街小学蓬勃发展和奋力前行的样态,在全国乡村学校大面积“沦落”的背景下,呈现出特别的价值、意义和光亮。我想,这和伊金霍洛旗整体的教育生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吧?我第一次走进伊金霍洛旗时,教育局人事科的年轻干部郭瑞就绘声绘色地向我介绍他们全旗的教育蓝图,特别是整体推进的“幸福教育”。让教师幸福工作的“吃穿住行学”五项尊师政策尤其显得珍贵,教师吃饭有补助,穿衣有工装,住房有优惠,交通有补贴,培训学习有经费。我负责“入校指导”的鄂尔多斯市一中附属小学、红庆河小学、纳林希里小学、苏布尔噶小学等五所学校,无论在城区还是乡村,无不呈现出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幸福教育图景。2024年,伊金霍洛旗顺利通过全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验收,也就理所当然了。

在我就要结束这篇序言的时候,高平校长有点骄傲地电话告诉我,他们正在搞一项毕业生跟踪调研。据目前的数据看,新街小学的毕业生,不仅在学校时全面发展有特长,成绩也不错,到初中和高中后表现的更加优秀。他们准备把研究再延伸到就业以后,看看“和美教育”是不是真正实现了“为未来而教”的初心和使命。

希望未来的社会什么样,就把当下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要想让未来的世界“和美”,教育人需要一起努力构建学校和教育的“和美”世界。

我会努力把新街小学的“和美教育”故事讲给更多的教育人,不仅因为我入校指导过,也不仅是新街小学办的有声有色,而是真心诚意地认同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和美教育”实践,希望这样的乡村学校越多越好。

2025年5月17日于北京师范大学庆阳实验学校办公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