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领域,整体化教学是一种极具前瞻性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它把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视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要素之间就像紧密咬合的齿轮,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整体化教学涵盖了多个方面,像是整体规划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过程整体发展以及注重教学评价的整体性。
整体规划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告别传统教学中那种单一、孤立的知识技能目标设定。就如同从一片繁茂的森林中寻找最粗壮的树干一样,要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
整合教学内容则像是一位能工巧匠在重新构建一座大厦,打破教材章节、单元、文本的限制,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与整合,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以语文教学为例,假如把概括作为核心素养,就可以整合几个单元中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思考探究题。在历史教学中也是如此,将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就能像拥有了上帝视角一样,全面了解该时期的社会全貌,从而加深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强调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就要求教师像一位指挥家,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实践法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就拿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来说,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来培养语感,就像给学生打开了一扇感受语言之美的窗户;讨论“为什么是雨的四季而不是四季的雨”这样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把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于教学中,就如同为学生搭建了一架通往提升核心素养目标的阶梯。
促进学习过程的整体发展,教师要像一位细心的牧羊人关注羊群的每一个动向一样,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拓展等环节,引导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例如语文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像探险家在未知领域先行探索一样,对课文内容有初步了解;课堂上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课后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任务,就像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
注重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就是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如同用多面镜子来映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在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时,不仅要关注期末考试成绩这一最终的成果,还要像关注一颗种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一样,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坚持核心素养导向,体现育人为本,形成清晰、有序、可行的课程目标。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要施行整体化教学,结构化教学就如同一位得力的助手不可或缺。因为结构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就像为学生打造一个坚固的知识城堡,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结构化教学通过对知识的结构化处理,为整体化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途径,是整体化教学在微观层面的落实。结构化教学就像一位智慧的导师,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和整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整体知识。结构化教学大多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工具,辅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也会采用归纳总结、类比推理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总之,结构化强调了归纳整理、条理化、纲领化。语文新课标中第四个层面就是梳理与探究,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达成知识的结构化。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梳理与探究”对第四学段提出“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根据这个课标要求,我们可以梳理每个单元的知识。
比如第一个单元,“单元导语凸显人文主题,明确语文要素”。七上第一单元提出“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要把握好重音和停连,体会声韵的节奏”。在落实这些核心素养时,就可以把经典范文《春》和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为朗读范例,让学生掌握朗读方法。《春》一课“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一句要求“悠扬重读”。什么是悠扬?就是突出节奏和重读,这句是七言诗,可采用“二二三”的朗读节奏。“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中内容为重读),作者强调的内容就要重读,通过重读体会画面之美和作者的情感。以李白的“杨花落尽子规啼”一诗为例,押韵,声音从齿缝间发出,显得很悲伤。相反,《黄河颂》中押和韵,嘴巴张得比较大,显得昂扬欢快。以上这些例子就是落实朗读这个素养的案例,而它又属于整体化教学和结构化教学的范畴。从现实教学中看,教师们还在按照老方法老路子教学生,朗读课文、概括画面、赏析画面、赏析语言、品味感情,我们把文章教得支离破碎,这就像一位蹩脚的厨师把一道精美的菜肴做得乱七八糟,没有落实新课标要求。二十五年前,我去一所高中试讲,抽中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我选取了分析大堰河的形象来分析,尽管分析得不错,但是李校长给我提意见“为什么不先朗读诗歌呢?”想想也是,在朗读中感受形象不是更好吗?吸取了这个教训后,每次讲诗歌都很重视朗读。
下面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合新授课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聚焦散文中的重复现象,如同用放大镜聚焦阳光一样,体会作者情感,掌握散文阅读方法,提高学生散文写作能力等。
教学过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识字朗读:采用听写大会、小组竞赛、配音秀等形式,就像一场场有趣的知识竞赛,帮助学生熟悉文本,完成识字与朗读任务,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呼朋引伴,脉脉相通——梳理探究:让学生回顾七年级已学散文,如同让他们在记忆的宝库中寻宝,自行领会散文一般特点并分类,加深对散文的整体认识。
一线串珠,不散的神——散文线索: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不同类型散文常见线索,就像寻找串联珍珠的丝线一样,勾连写作,使学生理解散文结构的重要性。
清新明丽,凝练隽永——散文语言:引导学生感受4篇散文优美凝练的语言,如同让他们在语言的花园中漫步,勾连写作,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文章更美,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和运用能力。焦重复语言,体会作者情感,再让学生运用此方法研读其他课文,感悟作者的真情。
知人论世,同类比读——散文风格:学生自行查找作者资料,阅读其其他散文,就像沿着作家的足迹去探索,进一步领略散文风格的多样性。
小试牛刀,写作演练:引导学生进行散文创作,经过自评、他评、修改、师评后,在班内进行美文分享,就像一场文学作品的展示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下面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四篇课文,梳理课文的选材和组材方式,如同梳理一团乱麻,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写作手法,表达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情感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段:寻找文中的民俗:学生默读四篇文章,从人、物、民俗、风情四个角度找出他乡名片的关键要素,完成“名片卡”,并画出每篇文章的结构图,就像绘制一幅精美的地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
第二课段:寻找家乡的民俗:学生朗读四篇文章,赏析特殊的语言形式,找出独具情感的词语、句子,概括四篇文章的写作技巧,为制作“家乡名片”作准备,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三课段:拍摄家乡的民俗:学生走出教室,录制家乡的民俗2 - 5分钟视频,写简洁的解说词,就像一位小小的纪录片导演,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能力。
第四课段:推介家乡的民俗:学生从本单元四篇文章中学习仿写的写作技巧,为拍摄家乡的民俗文化撰写文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