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总是焦虑?
我们为什么会有偏见?
我们为什么能轻易被别人影响?
我们为什么会事后诸葛亮?
我们为什么在交谈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模仿对方?
诸如此类的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这本书都给出了有实验依据的科学解释。“从本质上讲,人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那些不能过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过公共生活,因而不参与社会的,要么是兽类,要么是上帝。”这是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 328年给“人是社会性动物”下的定义。没有人可以成为一座孤岛,因为我们的生存一直需要其他人存在,所以我们进化成了既像蜜蜂一样的合作者又像黑猩猩一样的竞争者,社会影响会決定人们的想法,感受和行为,这种影响往往是巨大而隐秘的。
我们天生就存在偏见和攻击性,对那些我们认为是威胁的人保持警惕和敌对,迅速的认准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并时刻准备好与我们所感知的敌人战斗或逃离。所以我们会抱团,抱团就会产生所谓的“敌”和“我”。
再比如,从众,是我们的天然属性。为什么情景喜剧中会加入观众的笑声和掌声,为什么我们的笑点和剧中安排的笑声总是一致?因为从众行为就是这样产生的。我们在不自觉地模仿别人,别人笑我们也跟着笑。这一属性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需要其他人的评分去判断买的东西好不好,哪家餐馆更好吃…
“给日常迷惑行为一个科学解释”,这是我阅读之后的深刻体会。
关于我们对他人的偏见,不仅影响我们对他们的行为,而且我们行为方式能够从其他人那里获得我们所期望的特征行为。比如,我偏见的认为有钱人都是傲慢的,当有机会接触一个有钱人的时候,我就会刻意与他们保持距离,为了回应我的冷漠,这个有钱人也跟我保持距离,看起来对我不是那么友好。这就是自证偏见。
而导致偏见的四个基本社会心理原因有:
1. 经济和政治竞争或冲突:由于资源有限,占支配地位的群体可能试图剥削少数群体以获取某种物质利益。政治和冲突滋生偏见。
2. 替代性攻击:替罪羊理论,把麻烦归咎于无辜和无能为力的人;感受到挫折时,会把攻击性转移到那些不受欢迎的、可以接触到的、相对无力的群体身上。
3. 维持地位或自我形象:为自我行为和意识进行辦护。
4. 社会规范或从众行为:只是按照他们所生活社区的普遍准则,从其他人那里学习。
还有一个类似的概念,就是刻板印象的威胁(我觉得可以理解为偏见威胁),就是说,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可能证实自己的负面声誉时,由此产生的焦虑会影响我们的表现。
关于社会认同,我们在宗教、政治、地区、国家或职业团体中拥有最为重要的成员身份,借此培养起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塑造出人们对团体内部成员和外人的不同想法。我们是社会性的,总是会不自觉地把团体分为“我们”和“他们”并进行区别对待。
关于大众传播、宣传与说服:我们不仅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而且生活在一个以尝试说服大众为特征的时代。但是那些制作电视新闻的人,仅仅通过确定哪些事件被曝光以及曝光多少,便可以对我们的观点施加强大的影响。
当我们主要依据社交网络中其他人在浏览和“喜欢”的新闻时,我们不太可能遇到可能的挑战那些可能拓宽或改变我们既定世界观的报道。通过让人们从他们更高的身份角度去思考某个行为是好是坏,他们会把这一行为看作是“自己是谁”的核心,而不是一个偶然的行为。这就是身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