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赢思维

我最近看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其中讲到的一个习惯令我印象深刻,那便是双赢思维。双赢就是,无论是竞争双方还是合作双方,能双方受益,在做事的时候不考虑单边立场,而是考虑双方的利益。

双赢思维的基础是三个品质:

第一个品质是诚实,即:不欺骗、不作假。

第二个品质是成熟,成熟指能在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之间保持平衡。如果一个人特别激进、敢作敢为,但是他缺乏善解人意的品质,缺乏洞察别人的能力,他就容易造成赢/输(我赢你输)的局面,在这种状况下,短期他获得了利益,但是长期来看,他与别人的关系会受到伤害,长久的合作会受到影响,难以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另外一种人是过于善解人意,但却没有办法敢作敢为,这会导致输/赢(我输你赢)的局面,短期没有获得利益,长期来看,这种人处在委屈的情绪中,这种关系也难以维系。真正成熟的人能够保持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的平衡,他既能做到敢作敢,争取自己的利益,同时也能做到善解人意,洞察对方的需求和利益,最终达到双方都满意的局面。

第三个品质是富足思维。富足思维指相信这个世界上的资源是可再生的、无限的、富足的,所以不用跟别人抢资源,人和人之间可以达到双赢,这种思维是极度具有安全感的表现。而与之对应的另外一种思维是匮乏思维,指认为这个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不去跟别人争,就得不到资源,所以只可能有一方赢家,而不可能有双方都是赢家的局面。

作者在书中举了两个双赢的例子。

在第一个例子中,作者作为顾问,受邀洞察一家大型销售企业问题的根源。这个销售企业的销售人员主动性和积极性非常低,叫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从来不会主动思考或者积极地去做一件事,这让老板很头疼。作者经过调研,发现问题出在公司的分红体系。一个销售门店里,所有店员的业绩都归店长所有,在这种情况下,店长有利益,但是店员没有,没法实现双赢的局面,店员的积极性当然不高。作者建议改善分红体系,店员的业绩可以按比例给店长一部分,但是大多数归店员所有。在这样的体系下,店员的积极性会提高,同时店长为了保证本店的业绩,也会充分给予店员辅导。这是一个双赢的场景,自此以后,这个销售公司的员工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另外一个例子,一家电缆公司需要在一个城市铺垫电缆,铺设电缆以后,居民可以有更快的网速,给居民带来便利的同时,这家电缆公司也可以拥有巨大的盈利。但是城市政府却强烈的反对铺设电缆,因为一旦这家公司入驻,就会有接二连三的电缆公司入驻,铺设一次电缆需要把城市的地撬开一次,政府不希望城市的地被多次撬开,这对城市的基础设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谈判陷入了僵局,电缆公司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们只打开城市的地板一次,他们把自家电缆和竞争对手的电缆全部一次性铺进去。城市政府欣然接受了这个提案,这样只要打开地面一次就好了。过了一段时间,这家电缆公司的竞争对手惊奇的发现,他们的电缆已经被铺设进去了。这个提案同时让多方获得利益,电缆公司,城市居民,电缆公司的竞争对手,城市政府。但是如果电缆公司不提出这个提案,城市居民无法享受便捷电缆的好处,电缆公司和竞争对手也无钱可赚。

双赢思维不但可以运用在企业战略上,同时也可以作用在个人工作和生活的大大小小的场景。如在个人工作中,可以考虑如何达到双赢,做一件事情,可以考虑跟对方怎么沟通,对方在乎的是什么。在促成一件事时,我们要和这件事情的利益相关方进行充分的沟通,双赢思维能够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也更有利于促成事情的成功。另外,双赢思维是以富足思维为前提,有富足思维的人,心态会更平和,更具有合作性和开放性,也就具有更大的可能性。

双赢思维让我想起了稻盛和夫的利他思维。稻盛和夫最有名的三本书《心法》、《活法》、《干法》都提到了利他之心,我一开始不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利他,我们顾好自己不就可以了吗?但是后来我又读了双赢思维之后,我逐渐明白,利他之心就是一种双赢思维,利他并不是损己利他,而是考虑了别人的利益,并帮助别人获得利益的同时,我自己的利益也得以实现。双方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通过双赢使得世界上的资源可持续再生,并让大家都获得利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