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景宜
教学目标:
1.读背古诗,用上多种方法理解诗意。(重点)
2.了解节日习俗,感知节日情感。(重点)
3.介绍节日资料,感受文化情结。(难点)
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于一二年级已经完成《必背古诗70首》的背诵,这三首古诗包含其中,孩子们对本诗的学习是有基础的,因此要在读背明义的基础上拓展资源,深入文化内核,体悟传统节日与古诗蕴含的文化情结。
教学过程:
一、读背古诗,掌握方法,学习诗意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1.读背古诗,知晓节日
我们一二年级已经背诵过这三首诗,请会背的同学蒙住眼睛背诵,不熟练的同学看黑板朗诵。
同学们真棒!那你们知道这三首诗对应的是哪些传统节日吗?
2.掌握方法,理解古诗
所谓“传统节日”就是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过的节日。接下来我们一起理解古诗,走进诗中,看看祖先们是怎么过节的。
请同学们说说理解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看注释
组词,连词成句
看插图
了解诗人和诗歌创作背景
其他:看工具书、问智能设备、问家长和老师......
好!我们就用上这些方法,一起走进第一首古诗。
3.运用方法,学习《元日》
通过查字典,我们发现“元”的甲骨文是一个侧立的人,头部最突出。所以本义是人的头部。头在人体的最高处,而且非常重要,因此引申为首要的,第一的。元日就是一年中的第一天,大年初一也就是我们的春节。
写这首诗的诗人王安石是宋代著名政治家、诗人。21岁起担任地方官,做了很多有益于老百姓的事。49岁时,他初为宰相,主持变法,推行新政。见新年家家忙着过春节,而联想到变法开始的新气象,因而创作了此诗。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34页,默读注释,想一想诗的含义。
读懂了吗?请一位同学来说说王安石眼中的春节是什么样的。
生说。
是的,请用红笔把诗中春节的习俗圈出来。
联系自己过节时的经验,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又是一年新春时,诗人王安石走在大街上。“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人们点燃了爆竹,那清脆响亮的声音震耳欲聋,响彻天际,喜气升腾。和煦的春风吹进了堂屋,人们时而谈笑风生,时而开怀畅饮,空气中溢满了浓浓的屠苏酒的香气。夺目耀眼的阳光划过长空,将温暖与光明输送给千家万户。阳光映照在人们身上,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人们正撕下旧的春联,贴上新的春联。大红春联在门楣上熠熠闪光,充满了喜气。
这是王安石眼中的春节。
二、自学古诗,了解习俗,体会心情
1.了解诗人和创作背景
《清明》的诗人杜牧出生在唐朝都城长安的书香门第家庭,自幼聪慧,小小年纪就做了官。42岁那年,朝廷派他到离长安很远的地方做官,途中恰逢清明节,杜牧出门在外,写下了所见所感。
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诗篇。15岁那年,王维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京城长安,不知不觉两年过去了。重阳节那天,他思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继而写下此诗。
2.由扶到放,自学古诗
接下来,请大家自学《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走近唐朝诗人笔下的清明节和重阳节。
思考节日的时间、习俗和作者的心情。(看注释、画日期、圈习俗)生汇报。
读懂这两首诗了吗?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也)很好奇,茱萸是什么植物,长什么样,我们一起来看看!(放视频)
三、拓展资料,汇报节日,感悟文化
1.拓展资料,汇报节日,读出感情
传统节日的习俗真有意思。前段时间,我们9个书友会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了对某个传统节日的主题式学习。
这些是每个小组制做的海报。接下来,我们请几个小组为我们介绍他们了解的传统节日。首先有请《春节》小组上台!
组1分享
在你们的介绍中,我们感受到了春节的喜悦和快乐。一起有感情地读!(配乐,读出欣喜)
组2分享
谢谢你们的分享,清明节让我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前奏)有感情地读!
还有一个节日也与祭祀祖先、缅怀故人有关,一起来听中元节小组的介绍!掌声有请!
组3分享
谢谢你们的分享!中华民族是讲究孝道的名族,行孝敬老要趁早,莫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空悲切,掌声有请重阳节小组为我们介绍敬老爱亲的重阳节。
组4分享
2.深化主题,感悟文化
谢谢同学们的精彩呈现!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发现:
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国人过日子的仪式感。
中华民族是诗意且浪漫的民族。
我们把生活中的团圆与分离、欣喜与悲伤、思念与孤独融入到节日的习俗中,寄托在诗歌里。
让岁月如诗如画,可敬且美!
今天的课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
(左板书)
理解古诗
看注释
组词连句
看插图
诗人、创作背景
......
(右板书)
感受文化
传统节日+古诗(竖向排列)
《元日》 快乐
《清明》 哀伤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