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阅读《认知觉醒》对孩子多点耐心,少点指责

H-健康:跑步4公里

A-心态:充满正能量

日子就像檐下的藤蔓,不慌不忙地沿着时光攀爬。春有新叶探窗,夏有浓荫蔽日,秋有枯叶归根,冬有枝干向寒 —— 每一季都有自己的姿态,从不必和谁比较。

人活着,何尝不是如此?年轻时总想着追赶,以为跑在前面才算赢;后来才懂,慢下来的时光里藏着更真的生活。清晨煮一碗粥,看热气袅袅升起;傍晚坐在院角,听晚风拂过树梢。那些被忽略的细碎,恰恰是日子最动人的模样。

不必急着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你有自己的节奏。花开有花期,树长有年轮,你慢慢来,自有属于你的芬芳。心放宽了,雨也是诗,风也是歌,寻常日子里,就能读出不寻常的滋味。

I - 输入:阅读1本书

对孩子多点耐心,少点指责

二月开学那天,园长把我叫到办公室,说小儿子“有点不一样”,提了句“自闭症倾向”。我当时脑袋“嗡”的一声,嘴上硬邦邦地怼回去:“不可能!他就是说话晚!”可心里那根弦,一下就绷断了。

第二天就带他去了医院,住了四天院,抽了七八管血,做了一堆检查,6000块钱像流水似的花出去。拿到诊断书那天,手都是抖的——“语言落后、认知暂时性低下”,医生说要每天做语言训练、认知课、感统训练,两小时500块。我和老公对着看,都没说话。那会儿总觉得,幼儿园不也教东西吗?还有户外活动,何必花这冤枉钱?就这么拖着,没去。

四月,园长和老师又找来了,语气急得很:“孩子一点进步都没有,坐不住一分钟,叫他也不应。现在不重视,以后可能就是哥哥的负担,你们这辈子都得跟着操心啊!”

那些话像针一样扎在心上。我开始像疯了一样抱怨:怨婆婆,怎么带了一个多月,就只知道喂饱他,不教他说话、不带他出门跑;怨老公,当初我说请个保姆专门带,他非说“妈带放心”;更怨自己,这两年光顾着忙工作、顾老大,对小儿子几乎是“放养”,他什么时候长了新牙、什么时候会自己翻身,我都记不清。

夜里根本睡不着,睁着眼睛到天亮,上班时对着电脑屏幕发呆,打错了好几个报表。有天晚上教他认水果,苹果、香蕉、橙子……教到第五遍,他还是低着头,一声不吭。我那股憋了许久的火“噌”地就上来了,冲他吼:“你是不是哑巴?是不是笨蛋!”

他被吓得一哆嗦,接着就“哇”地哭起来,小手攥得紧紧的,竟然想伸手打我。婆婆从厨房冲出来,一把把孩子抱过去,红着眼圈骂我:“你疯了?他是你儿子啊!孩子要的是笑盈盈的妈妈,不是张牙舞爪的老虎!”

我愣在那儿,婆婆的话像一盆冷水浇下来。是啊,我这是在干什么?我应该站在孩子这边,陪他一起跟“说话晚”“坐不住”这些问题较劲,而不是站在问题那边,亲手把他推得更远。那天晚上,我抱着熟睡的小儿子,眼泪把他的衣角都打湿了——当父母的,要是都不跟孩子一伙儿,他该多孤单啊。

从那天起,我像换了个人。白天上班,抽空就戴耳机听育儿文章,那些文字像一点点光,慢慢把心里的黑照亮。我开始学着“向内求”:不指望别人,就靠自己。每天半天请假带他去医院做训练,下午赶去上班,晚上回家接着陪他玩认知卡片、读绘本,周末带他去公园疯跑,教他扔球、爬台阶——原来老师说的“感统训练”,就是这么陪着他疯玩啊。

这一坚持,就是五个多月。中间累到在医院走廊坐着就能睡着,也有过教了几十遍他还是不会时的崩溃,但每次看到他突然抬起头,对着我笑一下,就觉得浑身又有了劲儿。最庆幸的是,医生说他是后天养育不当造成的语言发育迟缓,不是先天性自闭症,只要坚持干预,能追上来。

现在的他,会听指令了。叫他“把玩具捡起来”,他会颠颠地跑去捡;说“来妈妈这儿”,他会张开小手扑过来。我也不再逼他“马上说出来”,教他说“妈妈”,他今天没反应,明天发个“mama”的音,我就高兴得抱着他转圈圈。

直播间的姐妹们,要是你家有三岁以下的娃,又不得不上班、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听我一句劝:一定让老人和你们住在一起,千万别把孩子送到老家。老人疼孩子是真的,但他们总觉得“吃饱穿暖不生病”就够了,可孩子需要的不只是这些啊——教他指认天上的云、路边的花,是语言启蒙;陪他在地上打滚、追着皮球跑,是感统训练;哪怕只是抱着他说说话、唱唱歌,都是在给他攒“成长的能量”。

常有人说“人有四季,花有花期”,桃花开在春天,荷花开在夏天,菊花开着秋天,梅花开在冬天,人生不同,花期不同,不必焦虑。可这话啊,更适合那些顺顺当当长大的孩子。对咱们这些孩子“慢半拍”的家长来说,不能等。孩子的成长有它的规律:六个月该会爬,一岁该学走,一岁半该咿咿呀呀,两岁该说简单的词,三岁该能说短句。这不是什么“标准”,而是孩子给我们的信号——要是他没跟上,就是在喊“妈妈,我需要帮忙”。

别等,别怨,更别慌。像种树似的,该浇水时浇水,该施肥时施肥,有虫了就耐心捉,歪了就慢慢扶。孩子或许长得慢,但只要我们陪着他,一步一步走,总有一天,他会追上来,会笑着喊“妈妈”,会跑着扑进我们怀里。做父母的,不就是用耐心,等一朵迟开的花吗?

总结:孩子的成长从不是“顺其自然”的放任,而是需要父母敏锐捕捉信号、及时回应的陪伴。当孩子的成长节奏与预期有差距时,抱怨与焦虑无济于事,唯有收起脾气、沉下心来,站在孩子身边陪他跨过一个个小坎,才是最有力的支持。尤其对于成长中需要更多关注的孩子,规律之外的“慢”,往往是需要帮助的信号——及时干预、用耐心浇灌,既是对孩子的负责,也是父母在焦虑中找到方向的解药。

教育本来就是一个三分教 七分等的过程 教的太多 等的太少 孩子慢慢就厌烦了 等待很难 但很值得 默默耕耘 静待花开。

O-输出:直播2小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