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认知发展:皮亚杰的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
皮亚杰在人类发展研究领域的地位,就相当于莎士比亚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皮亚杰创建了认知发展学科,使得人类对儿童智力建立起"发展"的概念,他把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分割出精准的阶段,描述了每个阶段儿童的主要认知能力。
比如,7到11岁的儿童,处在皮亚杰提出的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已经建立起了"恒常"概念,所以可以自己推导出,从一个广口瓶里把水倒入一个细口瓶里,虽然液面升高了,但是,水量是不变的。而7岁之前的儿童无法做到。
这个阶段的儿童也有了"传递性"的概念,如果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这种传递已经可以自主地推导出来。
皮亚杰强调儿童是积极的自我学习者,他们通过已经掌握的图式(类似于知识块)解释发生的食物,如果有新的经验出现,就试图将新的经验纳入原来的图式体系中,当出现冲突的时候,就改变原有的图式容纳新出现的经验,产生一个新的图式,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他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对生活也越来越了解。
举个例子,会飞的东西叫鸟,如果这是一个儿童的图式,当某天他发现一架正在飞的飞机的时候,他也会说是鸟,然后,可能是他妈妈纠正他说,这是飞机。于是,他就会增加一个图式,会飞的出了鸟,还有飞机。
皮亚杰的杰出贡献,也是被后来的研究者广泛诟病的部分,就是对儿童认知能力的过于精准的阶段分级。
另一个发展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社会文化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而且指出,儿童认知能力在发展的过程中,某一种职能的发展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的特点,但是跨智能的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是不明显的。意思是说,单一的比如语言智能,很明显会有阶段性,但是并不是各种智能都齐头并进的,原因有个体的差异,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
比如数学能力,受到数字编写特点的影响,中国的孩子从4岁开始相对于美国的孩子已经显现出数数的优势,到了5岁,优势更加明显,并且很可能影响到了两国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因为中国的数字编写规则很简单,只要记住从0到10,之后就可以很容易记住100以内的数字。
维果斯基对于儿童智能的发展,不强调儿童的自主学习,他认为,如果儿童有一个指导者 话,进步会更大。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自主学习可以达成的水平和一个技能更为娴熟的参与者的指导和鼓励下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如果指导者可以在最近发展区给予耐心的指导,那么新的认知发展就有可能发生。
比如,儿童第一次玩拼图游戏,如果父母可以指导他先找到四个角落的,然后按照图形来一个个拼接起来,他就能很快掌握拼图技巧,第二次就不再需要父母的指导了。
虽然这些理论或者解释都在不断地受到后来的研究者的挑战,争论还在进行,但是,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不需要拔苗助长,更需要的是顺势而为。还有,环境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个环境包括了社会大环境,也包括了父母,兄弟姐妹,同辈创造的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