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听长辈们念叨:“谁谁一点都不懂四六”,又或是“谁家孩子连四六都不明白” 。那时,我只模糊觉得“四六”关乎规矩与礼节,可具体所指,却一头雾水。无奈当时条件有限,没能深入探究“四六”的真正内涵。日子一天天过去,好多富有文化底蕴的事物,我都仅仅知晓些皮毛,始终没能系统地去学习、领会与运用,现在想来,这确实是我思维和成长环境带来的遗憾。
在新媒体、自媒体与AI飞速发展、全面普及的当下,我有幸在抖音上结识了民俗学家王作楫,聆听了他对人情世故根本——“四六文化”鞭辟入里的阐释,这才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四六文化”内涵丰富,广泛涵盖自然、家庭、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具体如下:
- 自然与农耕:一年划分成四季,每季又包含六个节气,共同构成了二十四节气。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历经岁月沉淀,总结出的智慧结晶,对农业生产活动有着极为精准的指导作用。立春一到,大地渐渐回暖解冻,农民们便开始着手准备春耕事宜;谷雨时节,雨水充足,正是播种移苗的黄金时机。
- 家庭与伦理:从汉字的笔画角度来看,“父”字四画,“母”字六画,简单的笔画背后,承载的是父母对子女厚重的养育之恩,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孝道文化;“夫”字四画,“妇”字同样六画,寓意着夫妻是家庭稳固的基石,唯有夫妻和睦,家庭才能幸福美满;“少”字四画,“老”字六画,强调了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这不仅是家庭和谐的关键,更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
- 文学与语言:四六文堪称这一文化在文学领域的典型代表。全篇以双句为主体,四字句与六字句相互交错成句,对仗极为工整,韵律和谐优美。南朝时期,四六文在骈文中被大量运用,到了唐代,章奏表笺也多采用这种文体,发展至宋代,其格式愈发固定、规范。
- 哲学与思想:“天”字四划,“地”字六划,深刻代表着人们对天地的敬畏之心,时刻提醒着人类要感恩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凶”字四笔,“吉”字六笔,体现出人们对吉祥的热切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这种观念早已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像贴春联、挂福字等传统习俗,便是生动的体现。
- 学术与教育:“四六”还指代“四书”与“六经”。通常我们所说的是“四书五经”,不过历史上也确实存在“六经”的说法:
- 四书五经:“四书”包含《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则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南宋理学家朱熹将《论语》《孟子》与《大学》《中庸》合编并加以注释,自此“四书”成型,与“五经”一道,成为儒家经典的核心部分。它们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重点内容,深远影响着中国的文化与思想发展进程。解锁“四六文化”:藏在生活里的文化密码
- 六经:指的是经由孔子整理并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分别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只是可惜,《乐经》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不幸失传,所以后来人们一般称“五经” 。这些经典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每一位读书人都必须熟读钻研的基础。它们不仅传授知识,更在字里行间教会人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正是这些经典,重新点燃了我对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热情,激励我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