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阅读《第11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学校效能研究证据综述》,总结如下。
这一章就像一份全球学校“成功秘诀”调查报告,它综合了世界各地(主要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样的学校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得更好?”
以下是主要发现:
1.发达国家的研究更丰富: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关于学校效能的研究非常多(像美国、英国、荷兰等)。
这些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学校(有的学生成绩好,有的不好),找出了一些反复出现的、能提升学生成绩的学校特征。这些特征包括:
-强有力的教育领导: 校长懂教学、有远见、能凝聚老师。
-对学生的高期望: 老师和管理者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并传递这种信念。
-强调基础技能和有序的学习环境: 重视阅读、写作、数学等核心科目,课堂纪律好。
-经常监测学生进步: 老师定期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安全的、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 师生关系好,学生感觉被支持。
-清晰的目标和重点: 学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大家劲儿往一处使。
-家长参与: 学校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
-重要提醒: 这些因素通常是一起起作用的,形成一个“组合拳”。单独一个因素(比如只强调纪律)效果可能有限。
2.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有独特发现:
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这类研究起步晚、数量少。
研究发现,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有些因素特别关键:
-基本物质条件: 有足够的教室、教材、干净的饮用水、厕所等基本设施是前提。没有这些,其他都很难谈。
-教师出勤和教学时间: 老师能按时到岗上课,学生能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这比花哨的教学方法更重要。
-教师基本能力: 老师自己掌握了所教的学科知识,并能清晰地传授给学生。
-特定资源投入: 在某些情况下,增加特定的资源(比如给贫困学生提供免费午餐、教科书)能直接提高出勤率和学习效果。
-关注最基础的学习: 确保学生掌握最核心的读写算技能是首要目标。
-重要区别: 在发展中国家,投入性因素(如基本设施、教材) 和确保教学时间往往比发达国家研究中强调的那些过程性因素(如学校氛围、领导力) 在初期显得更关键、更直接有效。
3.共同点与关键结论:
过程重于单纯投入: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研究都表明,学校内部的管理和教学过程(比如怎么教、怎么管)比单纯增加资源(比如多花钱、多建楼)更能影响学生成绩。钱很重要,但怎么用钱、怎么组织教学和管理更重要!
没有万能公式: 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完美学校模板”。有效的做法需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比如资源水平、文化背景、教育政策)。
“增值”视角最公平: 评价学校效能最公平的方法是看它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了多少(增值),而不是只看最终考试的绝对分数。这考虑了学生起点不同的现实。
对教育规划者的启示: 在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政策制定者应优先保障基本教学条件和教师按时到岗授课。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引入和培养那些在发达国家被证明有效的教学过程和管理实践(如加强领导力培训、建立学生进步监测系统)。
4.总结一下这一章的核心信息:
发达国家“成功学校”的共同点: 强领导、高期望、抓基础、常监测、好氛围、目标清、家长帮。
发展中国家“成功学校”的优先项: 保基本(教室、书、水)、保时间(老师上课、学生到校)、保基础(读写算)、特定资源投入(如免费餐、课本)。
全球共识: 学校内部怎么教、怎么管(过程) 比单纯砸钱(投入)更能让学生学得好。但发展中国家需要先解决基本生存线的问题。
关键建议: 教育政策要因地制宜,在发展中国家优先解决基础保障,再逐步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评价学校要看它让学生进步了多少(增值),而不是只看绝对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