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了叙事性散文,更是迷上了纪实性小说。小说中的“实事”,尤其是残酷悲哀的现实总是会让人学会反思。或许是因为不到十年时间,奶奶、爸爸和妈妈都相继离世,让我体会到了亲人之间再也见不到的悲伤。我在迷茫的同时迫切地想知道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温故一九四二》是刘震云老师的一部书,《一九四二》是一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电影中的画面是压抑的,电影中的故事是中原大地的苦难。刘震云老师的书我一般都是跳着看,或许是因为刘震云是河南老乡,他书中的故事和人性真实的就像是我小时候父母亲或奶奶给我讲过的街坊邻居的故事。隔着书本我仿佛能听出熟悉的乡音,就像是爸爸妈妈和街坊邻居在家乡的胡同里讲奇闻怪事。每每读出这种感觉,我就不能再看了。我就会不止一次的悔恨,为什么奶奶和爹娘在世的时候,我没有能好好听一下他们的故事。
奶奶说,奶奶说水灾过后是大旱,蝗虫铺天盖地飞过来,天都是黑的!妈妈说,水灾来时,她刚好去她姥姥家,等她准备回家时,隔水相望,看到的是自己村里一座座土屋噗吐冒了一股黄烟儿就倒在了水里。
看了《温故一九四二》这本书,我才知道奶奶和妈妈说的发大水不是同一场大水。就像是刘震云的姥娘问:你说的是哪一年的灾荒?
在我的记忆里,一直到上高中或者是上大学,都是吃不饱的状态,白面馒头只有过春节才能吃到,或者家里有人去世了,亲戚会提着十五个馒头来吊孝,等办完白事儿后家里就会有很多很多平常见不到的馒头。记忆里唯一的一篮子馒头,是爷爷去世后家里分的馒头。爸爸妈妈把它们锁在了小东间儿,只有爸爸有钥匙,防着我们兄妹四个不到饭点儿偷吃。谁知道,那几天爸爸陪妈妈去乡里卫生所做结扎手术。一周后才回来,等他们回来,馒头已经生了绿的黄的黑的霉点。爸爸妈妈看见那一篮子发霉的馒头又心疼又懊悔不已,孩子挨着饿,馒头却放坏了。多年以后,每每提起那篮子馒头,爸妈都很自责。都说发霉的馒头有毒不能吃,我却知道发黄的馒头有一股淡淡的发酵的甜味,并不难吃。
河南老家,风调雨顺时盛产小麦。漫山遍野的山坡平地上都是麦子,还记得小时候交公粮的年代,一车车麦子被推到粮站验等级。我那淳朴善良的父母亲,忙忙碌碌一辈子,生于这片土地葬于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