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我就曾认真思考过“喜欢”和“爱”的区别,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终其一生,只够爱一人,但却可以喜欢很多人。
比如:我可能喜欢某人,只因他的风流倜傥;我可能喜欢某人只因他的才华横溢;我喜欢某人,只因他的豪爽的性格;我喜欢某人,只因他的温柔细腻;我喜欢某人,只因他的诗情画意;我喜欢某人,只因他的一举手一投足的优雅。
鲁迅先生,是我喜欢了近30年的人。越了解就越喜欢,越喜欢就越想要更多的读他的文字、品他的人生。
高中那会,我喜欢上了鲁迅的文字,比如:《孔乙己》、《闰土》、《祥林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纪念刘和珍君》等,让我透过这犀利而深刻的文字喜欢上了这个大文豪。
直到现在,很多人仍不太喜欢鲁迅的文字,觉得晦涩难懂,不容易理解,可我却不知为何,慢慢竟如追星族一般,由喜欢鲁迅的文字延伸为喜欢这个人了。为此,那年游历鲁迅故里——绍兴的经历让我记忆犹新,深刻难忘。
我来到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发现了院子里一老一小的两个端坐聊天的雕像,想象着年幼的鲁迅在衣食无忧、非常优渥的家境下又是怎样滋生出的反抗的心思来的;我来到了“三味书屋”,看到了鲁迅恩师寿镜吾老先生玻璃镜框中的照片,听说因为担心“照相会摄去了人的灵魂”,所以照片只此一张留存于世;我抚摸着鲁迅桌角上那个有些歪斜的“早”字,感慨着“凡有大成就者,自幼便有大胸怀”;我来到挂着“茴香豆”酒旗和黑的发亮的孔乙己雕像的店门前,又不禁陷入到那个文绉绉、清瘦的、爱吃茴香豆的孔先生的画面中去了……
青年时喜欢鲁迅的文字,是喜欢他犀利的文风,和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里面的情怀,喜欢他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里面的勇敢;喜欢他宁愿离开无比器重他的藤野先生、为了救治“国民的灵魂”而毅然弃医从文的果断;更喜欢他那句“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的魄力。
总而言之,十几岁的我,就已被先生的文字所深深的吸引着,以至于我的议论文写得较好,总被语文老师拿来当做范文宣读,竟也成为了我儿时的一项小小的荣耀,可以说,是沾了鲁迅先生的光。
不惑之年,我重新捧起一本红色的《直面与正视——鲁迅与我七十年》,行走于字里行间,心中又生出几分对鲁迅的喜爱。这本书的作者是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子,一位清华毕业的优秀的学者。书中因为是对父亲、母亲为人处世、生活细节的回忆与描述,加上对一些事实的澄清,读来平易近人,再配上老照片,更加的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之前对鲁迅的了解,全来自于他的文章,而这次换了一个视角,是他的儿子来写自己的父亲,我因此又收获了一个更加立体的、更具人情味儿的鲁迅先生。
略举书中几件小事与君共享:1、儿子自幼比较淘气,常常惹祸,可鲁迅先生并不打骂,不怒自威,给儿子留足反思与改进的空间,真可谓智慧。儿子砸烂了家中的玻璃划破了手,鲁迅先生拿来了药品,用纱布为儿子包扎好,什么也没有说,就上二楼去了。2、一次带儿子去旧书店办事(或是会友),当儿子想要买走几本时,先生立即变了脸色,转头就要回家,儿子不解,后来得知,原来是害旧书上的灰尘和细菌较多,害怕刺激了儿子的哮喘发作。3、他原本不爱电影,可在友人的介绍下,还常常会带儿子去电影院观影。对于一个整日里殚精竭虑、熬夜写文至深夜的大文豪来讲,能抽出时间来留给儿子的童年,真的是难能可贵呢。
鲁迅是一位慈爱、理智的好父亲,更是一位同理心极强的社会活动家。记得在鲁迅博物馆里,我曾经看到了橱窗内鲁迅先生为提倡妇女解放、反对缠足所做的文章。我赞叹着:一个胸怀国家、心系民族危亡的大人物,竟然能够在那样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将妇女问题诉诸笔端,长篇论述,可见,先生不是一般的文人,不是一般的政治家,不是一般的男子。
鲁迅应该写过不只一篇关于号召妇女解放的文章,比如《祥林嫂》、比如《我之节烈观》等,篇篇为妇女发生、替旧社会妇女鸣不平,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个男人而对某些陋习口下留情。
鲁迅对家人也可谓是“大丈夫胸襟”,在二弟周作人因为受了那个日本老婆的蛊惑霸占了鲁迅的家产,鲁迅并不争抢,默默在别处又为自己一家另外置了一处住处,而那时,鲁迅的生活并不富裕。想来,之所以不争不抢、没有兄弟反目,仅仅是因为念及一母同胞的兄弟情分罢了。
何其有幸!在这个问题上,鲁迅的妻子许广平也选择了一如既往的支持和理解,在后来保护鲁迅文稿的工作中,她也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辛劳。可见,鲁迅择偶的眼光也是很好的!他一生深爱的这个女人,个性独立坚强,全无旧时代女性的愚昧落后,后来也接过了鲁迅的枪,继续奔走于人民的事业,并成功培养了鲁迅的后人。
都说男人都独爱年轻的女子,而我独爱有智慧、有胸怀的男子。我并不稀罕什么八块腹肌的美男,也不会迷恋于那貌似潘安的英俊小生,因为,我喜欢鲁迅这种男子,喜欢他的风趣幽默、喜欢他的男子气概、喜欢他的爱国爱家。
只可惜,鲁迅先生是无法收到我对他的痴迷与喜爱之情了,那么就让我继续默默的喜欢着吧,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