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面清澈的镜子,处处照出我的原形。和别人,我总能在瑕瑜互见中找到容身之地,望着你的眼睛,即便你满脸欢喜,我也感到无所不在的惭愧。—王朔《致女儿书》
我有一个多年好友,顶尖的游戏制作人、投资人,是个喜欢读书爱思考的理工男,也是个超级直男,办公室里摆的都是各个年代的战甲、机器人、游戏机。他最大的爱好之一,就是骑摩托车。他平时很少开车,去哪里都是骑着他的黑色摩托。坐在强劲的发动机上听着机器的轰鸣声,在他看来是一种至高的享受。曾经有一次,他在临海的盘山道上一时失误从车上摔了出去,半边身子在地上摩擦得血肉模糊,伤势颇重,但是伤口还没好,就又在路上骑着爱车轰鸣而来呼啸而去。
就这样,他骑着摩托车,行走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中。我始终觉得,他不在摩托后面放两个蓝色的箱子,兼职送个外卖,是件很可惜的事。
六年前,他的女儿出生了。
在他女儿一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我俩喝酒,他聊起做父亲的烦恼,说自己不知道如何和女儿相处,经常有手足无措的感觉,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父亲,也没办法成为一个好父亲。他喜欢摩托、机甲等各种硬核的东西。但抱着女儿去玩具店的时候,女儿伸手拿的都是芭比娃娃、白雪公主。每次一手抱着女儿,一手拿着布娃娃,他都会产生一种荒诞感。
他说,无法接受和女儿拿着布娃娃玩“过家家”时的自己,“实在是太娘炮了”!
只有一次,他很开心地跟我说, 他给女儿买了一个很好的礼物,一架最新款的无人机。而那时候,他女儿只有三岁。我被他的无耻震惊了,断然指出,这明显是假借给女儿买礼物,满足自己。
他赧然。
昨天,他知道我这几个月来一直自由受限,于是拉着我喝酒解闷。
席间,又聊起了他的女儿,这些年,每次聊到他的女儿,他的眼神都会更温柔一些。今年春节,他带女儿去滑雪。在此之前他有过很多和其他人一起滑雪的体验,尽管这绝对算不上滑得最尽兴的一次,“但这是我最开心的一次滑雪”!
他告诉我说,女儿是上天送给他最好的礼物,因为女儿,他有机会重新长大一次。每一天,他都在跟着女儿一起慢慢长大,在人到中年四十不惑的时候,是孩子让他扩展了自己的边界,经历了更宽阔的世界。
女儿迷上了攀岩,他就去学习攀岩;女儿喜欢过家家,他就和女儿一起编故事做游戏;女儿喜欢看动画片,他也看得很欢乐。与其说是他在陪孩子成长,莫不如说是他和孩子一起成长、重新长大。聊起这些,他忍不住眼眶开始泛红,在酒精的催化下,一个大汉在酒馆里泪流满面。
今年他的女儿就六岁了,转眼就到了要上学的年纪,他和所有的家长一样,开始面对孩子上学的焦虑。他说自己不在意学习成绩的高低,不在意国内教育体制受到的评价,他只希望,女儿能够接受别人对自己的不承认—“不是每个人都觉得你的布娃娃是可爱的,不是每个人都觉得你是优秀的、漂亮的。有时候倾尽全力了,也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在这样的时刻,希望你能够面对,并且内心坦然。”
我疑惑,跟那么小的孩子讲这些道理,她能听得懂吗?
他说:“我能做的,就是自己成为这样的人,让我的女儿看到,爸爸可以接受别人的不承认,可以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人的复杂性。我希望她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自己先努力成为这样的人。我希望她爱读书,我就尽量找时间多读书;我希望她能够热爱学习,我就自己先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我希望她内心强大,那我就先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由于很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所以他对女儿已经做到了保护到牙齿,基金信托保险无一不备,甚至早早写好了遗嘱,不惜每年为这份遗嘱持续支付费用。
但我相信,和这些比起来,跟孩子一起成长,才是他给女儿最宝贵的财富。
六神磊磊讲过一个故事,说有朋友郁闷地问他:为什么自己家的小孩不喜欢读书?他回答说:“你家里有书吗?你们两个人平时就喜欢打牌,家里除了电器说明书之外,连一张带字儿的纸都找不到,你孩子会喜欢读书才怪了。”
我想,大部分家庭教育问题、孩子叛逆问题,究其原因都是孩子成长了,父母却还在原地踏步,在用原来的方式要求孩子。父母没能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没能对成长给予及时的回应。
也许,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的自我成长,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重新长大。
前段时间在埃尔特桔子会做分享的Susan,在她的分享实录《八千字长文,一位陪读母亲的自述》发出来后,被很多的公众号转载,引发了不少争论和质疑。
有人说“一位高知女性事业归零,7年婚姻名存实亡,没有破裂也许只是表象”“为了孩子,放弃自我,到底值不值?我觉得不值!”“说来说去,重心还是孩子的成绩嘛,无聊”“这种陪读,缺失了中国文化的熏陶,缺失了完整家的幸福感,孩子心理肯定会不健康。”“为什么大多数的孩子都可以适应国内的教育,只有你自己的孩子不能适应,多从自身找原因吧”“这么长大的孩子心理肯定有问题”……
首先,从这些评论里,不难看到,我们是多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主观认知断然下结论,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贴标签的方式去评判别人的选择,而忽略掉具体的事实。要知道,那位出国陪读的妈妈,在陪伴孩子的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世界。就像她在文章中所说:“孩子在成长,我也在成长。”
她女儿留学第一年的暑假阅读书目,是黑塞的《悉达多》,女儿读完这本书后,她也拿去认真读完,并且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观点,彼此都很受启发。而且自那以后,她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经常让身边的朋友给她开书单,几年下来阅读量倍增。陪读这些年,她和孩子一起完成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包括为埃尔特的美国科学课每一堂课搭配一首美好的英文诗歌,甚至还和女儿一起完成了名著的翻译。
今年,是她陪读的最后一年,因为他的儿子即将高中毕业升入大学。她把儿子的毕业典礼,也视为自己陪读的毕业典礼。这七年,她的儿子女儿都成长为阳光、快乐的少年。而她也重新开始了一次人生,虽然已年近五十,但仍然认为自己有着不输少年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村上春树说:“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人变老,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个瞬间。人变老,不是从第一根白发第一条皱纹开始的,而是从放弃自己的那一刻开始。
一个人放弃自己,就是认为自己不再有学习能力了,拒绝接受新的理念新的事物,从那一刻开始,就真的已经老了。
我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相信,对孩子来说最好的陪伴,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也许有人会说,他们都是财务自由,奔向诗和远方的人,对大部分工薪阶层的家庭来说,并没有太大借鉴意义,毕竟我们还要工作养家糊口,还要面对眼前的苟且。
那么,请允许我讲一个跌落到尘埃里的人的故事。
在三个月之前的那段奇特经历中,我见到了很多三教九流的人物,其中有一个人,我很不喜欢,五十多岁,大家都叫他景叔。他曾经是出名的房地产商,但因为经济问题沦为了阶下囚,在那里已经住了很久。他毛病很多,比如经常不停地指挥别人干活,而且总抱怨别人做的不好,我们私下里都说,他一定是得了更年期综合症。
他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每天都要换一身干净的衣服,在那个逼仄的空间里,他是唯一一个每天都穿得干干净净的人。在那里,每天换衣服,意味着每天都要用冰冷刺骨的水洗衣服。而景叔是唯一一个,每天都坚持给自己洗衣服的人。
后来有一天,我偶然发现,清晨五点半的时候,景叔就坐了起来,紧接着从他的位置传来一种按钮扣的声音。我仔细看过去,发现他在给自己戴假发。原来他已经谢顶了,头上秃了一大块,我们平常看到的,都是他戴了假发的样子。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戴假发是会发出像按钮扣一样的声音。
从那以后我就对景叔很好奇,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二十多个大老爷们挤在一起的小房间里,为什么还要坚持每天换衣服,给自己戴假发?而我自己在那二十多天里,只换过两次衣服,和其他人一样,凑合着过活。
后来在一次放风的时候,我忍不住跟他攀谈起来,告诉他我看到他早上给自己戴假发,问他为什么在这里还要每天换衣服戴假发,打扮给谁看啊。
听了我的话之后,他跟我聊起了他的女儿,说她年纪还小,还在等着他回家。然后他对我说:“无论我在哪,我都是我女儿的榜样。有一天她来接我了,我要让她看到,她爸爸无论在哪都是一个体面的人。也许我要很多年之后才能离开这里,也许那时候她已经成家有了孩子,那我要让她的孩子看到,姥爷是一个体面的老头。”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教训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
我相信,那段日子的经历,可能多少年之后就会被我慢慢淡忘了,但我永远都忘不了,那个在晦暗的牢房里每天为自己洗衣服的犯人,那个在清晨的监室里为自己戴假发的父亲 。
作者:张释文,埃尔特教育联合创始人,一个有趣又有料的大肚皮叔叔
【精彩课程免费领取】
关注埃尔特订阅号(Arete_edu)
回复关键词【666】
即可领取《亲子共读建筑知识课》、《亲子共读游戏启蒙课程》、《小叶老师的亲子艺术启蒙课程》、《古诗词那些事》、《人工智能探索之旅》、《关于小学生作文的那些事儿》等多节适合亲子共读的课程
埃尔特教育:为学习型新家庭而服务
更多精彩课程可进入埃尔特官方网站:https://www.aret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