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在进入现代社会主义,孩子就是他自己不再是父母的附属品。
感受: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分化,人们的认知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爷爷奶奶背的重男轻女,包办婚姻,男人是一家之主,家庭中其余人都听从于他,所有人每天的劳作,吃穿等等都由生产队负责调度;父母背,再穷也可以去上学了,各种扫盲班,好歹识点字,慢慢有了自己的田地住所,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自己及自己的家庭能过得更好,家中的很多事情慢慢都变成了由两个人商量决定,不再由原来的非生个儿子不可变成了生男生女都接受,慢慢的生活更加富足了,观念开始变了,但太多人还是奉行着棍棒下面出孝子的传统思想,在心中总有那么一杆秤去评价着好坏和对错,总是要求着这,要求着那,而到了我们这一代,很多人都在说教下走上了父母所期望的路,也有一些人尽管一直被父母说教被父母要求但依然有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活法,到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了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的问题,开始去尊重孩子,去了解孩子。时代在进步,人类的认知也在进步,而在这过程中必然会淘汰一些人,隔离一些人,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多年前父母辈的很多人无法到他们生活的世界之外的地方去看看,一是不方便,二是不知道怎么去,三是没那能力去,而今天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但他们更愿意活在自己的那片田地里,因为外面她们不适应,因为外面太多的新鲜事物,太多的未知反而让他们寸步她们无法融入外面的生活。作为成长在农村的我真的感受到每个人,每代人都有她的使命,作为爷爷奶奶辈的农村人他们的主要责任就是如何让孩子活下来,而父母辈是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在物质上过得更好,到了我们这一代,则是如何在都市扎根让下一代获得更加丰富的资源,让他们在幼年时就获得充分的尊重。
2.儿童的顺从与虚假自体的发展链
虚假自体,不安全的环境或者愿望被反复的忽视将导致儿童出现顺从的反应,即用顺从去满足养育者,这就是虚假自体的发展,若一个小孩过分的顺从你,迎合你那就麻烦了,一个家庭若是有个强控的母亲那就太悲惨了,不安全的环境:母亲是作为环境出现的,孩子不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要满足母亲的需要就是不安全,于是没有活力,压抑等等从而以这种状态保持到成人,在过程中若孩子能遇到一个好的老师,小伙伴等等带来有益的影响,就是转化的机缘,若没有长期以往形成则固化机构到成人。青春期叛逆是因为父母的接纳度不够,他在建立自己的意志系统,进而建立动力结构。
问题1:若一个家庭母亲作为是安全的环境出现而父亲是强控的会如何?
我的思考:首先我想到的就是这个家庭父母是否会争吵不休,我想是会的,一个安全的母亲在母爱的力量的促使下回去关注并尽力给孩子适合他的,而孩子的未来属于父亲,父亲的强控会压制孩子,束缚孩子,而这和母爱却是冲突的,孩子会变得没有自信,压抑,此时又想到在冲突中夫妻间的感情或许能让父亲有所转变,亦是一个美妙的开始,这又要拼夫妻双方各自的自体。人生真的是复杂多变啊!
问题2.此前课程中常说我们要努力修炼自己,成为一个内外倾得联合体,要开启人生的很多面,多模式发展,于是我不禁想问多模式,开启不同的面是否也包含着虚假自体的展现?
个人思考:开启生活的多模式与虚假自体还是有区别的,比如:因为应酬的需要去参加一个酒会,因为工作或某些需要不得不说一些自己不愿意不认同的话,行一些自己不愿意甚至是厌恶的行为,这时候虚假自体就出来了,而生活多模式的开启是在遵循你的内心,你的言行是你内心真实想法的具体表现,而不是违背你内心的展现,虚假自体出来时很多时候是让自己内心不舒服的,而多模式的发展却是遵循本心的,这还得建立在你对自我的了解上,只有你足够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自己想如何让自已舒适的展现自己,个人是这么理解的,请大家多多补充,多多指点。
3.到底是扬长避短好还是取长补短好,你别忙着回答他的问题,关键是找到问题的结点,问他什么是长什么是短,扬长避短是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取长补短取他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你觉得你倾向于哪一个,把他的体验带出来,他说他觉得扬长避短好,取长补短平庸,为何平庸,扬长避短是社交技能,取长补短是重要的学习技能,当你去和别人合作,合作需要资本,你只有把自己的优势表现出来,把自己的短板的那个边界守护好,合作不是去找闺蜜诉说。取和补都在滋养你。
感受:当T提出这个问题时自己也在思索答案,自己想到的就是各有各的好,但当T做出全面的解答时,内心非常震撼,首先是回答问题时的过程,其次是对扬长避短和取长补短的真正解释,所以在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时更加清晰的知道是通过什么来增进自己的。
4.黑暗恐惧的真正根源是不在场与缺失状态
佛洛依德的性学三论论述儿童的焦虑起源
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因为这里太黑
那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光
所以害怕的不是黑暗而是她所爱的人不在,只要他有证据表明有那个人在场,他就会平静下来
WBO说的天不怕地不怕就只怕黑,内心最深的那种孤独和恐惧表达出来,那种有关系品质的缺失。
阿鹏与T关于黑暗与恐惧的10月8日的对话
真的不是那么多人细腻的去关注到黑。
你睡觉时是开着灯睡还是关着灯睡。
回想:童年时也很怕黑,基本自己一个人不敢走在回村子路上,因为那条路在山脚下,夜晚照不到月光,显得那么阴森,关键是村里成人和同龄孩子之间相传的各种鬼怪,灵异事件,于是每每走在那个路段时总感觉背后有个人跟着自己,自己只能赶快往前走,千万不能回头,知道现在回到老家偶尔走夜路时还是会有点毛骨悚然,这究竟是为何呢,我想应该是对死亡以身俱来的恐惧吧!
5.三类母亲如何造就孩子的退行和攻击性孩子的固化结构
神经质的母亲如何导致孩子的边缘化
小孩子的每一个行为动作都以是否符合自己的意志,这样的母亲对孩子采取的是绑架模式,必须在视线内,但在视线内又采取忽视模式,孩子一旦想离开母亲,母亲就拉拽。
早期母亲对孩子的理解无能将让孩子定位低能的之间的关系
理解无能导致,比上一种好
着急的母亲如何破坏养育促进的环境感受力
为形成很多的担心和恐惧,进而形成隔离感。
6.真话与秘密在客体关系中的隐秘边界
真话与假话之间是一种策略:防御和隐藏自己的不堪——无法自我定位与很能演的“奥斯卡演员”
虚假自体是一种伪装高手,后面巨大的自我否定
秘密是一种分裂性的表现,这么多的表现造成了各个维度上的隔离,人格上的隔离
你说出来,对别人来说根本就不是什么秘密
自我坦诚与秘密:只有真实的自体才是自然的,能感到真实和真诚,虚假自体表现出来的是不真实和无效的沟通,治疗策略。
7.什么是儿童的主观体验的品质,它将如何决定孩子成长中的内在动力建构的品质?
青少年学习动力的结构分析
温暖感与向外的链接——亲和力
陪伴的渴望和接纳——关闭性的程度——移情的能力的
活力与情趣,交流的能力和愿望
愿景的自我实现的态度,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有没有偶像,榜样,什么年龄段,早期是通过戏剧性的东西确定自我关系式的认定。
成人的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力结构性分析,枯竭感早衰,心智折损
自体的真实性与虚假性的隐性分裂机制
8.原生家庭中的心智破坏与家庭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亲子关系中的最原始的一级:母子关系的品质与母亲的品质:是人格的,母亲是否是学习型的,开放性的
意志的破坏力与强行侵凌
忽视与隐性的恶的惩罚,忽视对情感的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