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少有的写儿童情态的诗歌,细致入微的观察,诗心的点染,一次平常问路成就传世经典。听诗歌赏读《小儿垂钓》,用诗歌作结美好的一天~
很多人觉得诗歌和我们很有距离,其实生活处处都是诗。只要具备一颗诗心,平凡入眼皆成诗。今天我们要赏读的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因为不敢大声应答,唯恐鱼儿被吓跑。
这是一首唐诗里少有的描写儿童的诗歌。据说是诗人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胡令能,中唐诗人,隐居在圃田(河南省郑州市的莆田)。家里贫穷,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钉铰就是一种贯穿物件的零件,就像现在的铆钉。传说诗人有一天梦见一位仙人剖开了他的肚子,把一卷书放在了里面,醒来后他就能吟咏诗歌了。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
诗的一二句写垂钓,重在写形;三四句写问路,突出神韵。“蓬头”写小孩的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垂纶”就是诗题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纶”是钓鱼的丝线。“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不写稳坐,正与小儿初学垂钓的心境相吻合。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地方,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非常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承接下句的“路人借问”,路人之所以向小儿打听问路,就因为在草间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跑了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画小孩的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吓跑了。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专注。诗人一次简简单单的问路,却诞生了一首惟妙惟肖的经典诗作,一颗诗心能够将生活“点石成金”。
孩童最纯真,诗人最细致。最后让我们再诵读一遍,感受那一份细致与真纯: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萃辰天心书院,让国学智慧走入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