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
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演示,这些对学习内容的留存率在30%一下,而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和教授给他人,这些对知识的留存率最高可达到90%。以阅读为例从浅到深依次分为:听书、自己读书、自己读书+摘抄金句、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要到达深度学习,就要能够用你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当你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达到了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创造新的知识。我们学习新知识,最重要的是把它缝合到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而大多数人只是完成了“获取知识”,却忽略了“缝合知识”这一步,因此,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所以,让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在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深度学习吃了能让我们不再浮躁,能磨炼理智,还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跨界能力的提升。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书中提到,人的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才干三个层次:知识是最不具有迁移能力的,技能通常由70%的通用技能和30%的专业技能,迁移性要好一些;而到了才干层,职业之间的界限被完全打破了。而深度学习能让我们提高通用知识和才干。
深度学习有以下三个步骤:
- 获取高质量知识,要尽可能获取并钻研一手知识
- 深度缝合新知识,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知识写出来。这其实就是没读完一本有价值的书,就用写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是想用自己的语言重构出来,尽力结合自身经历、学识、立场,去解释,去延伸,而不是简单地把书中的要点进行罗列。因为简单的知识陈述无法达到深度缝合的效果,只有做到知识转换才能用旧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进行深度缝合,所以在重构时,我们可以只取最触动自己的观点,其他观点可以放弃,即使他们很有道理。如有机会,我们可以花足够长的时间去打磨一个主题或观点,当一个你精心打磨的作品打动了别人,他产生的影响力将远比每天都写但缺乏深度思考要大得多。而且写作具有复利效应,我们写的文章随时可能被他人读到,这样也间接达到了讨论交流和教授他人的目的。
- 输出成果去教授,反思生活。
上面说的第二个步骤我深有感受,开始写认知觉醒笔记的时候就是想深度学习这本书,之前也读过这本书,觉得写的非常好,然后几个小时就能把书读完了,读完了也忘完了,完全没抓住这本书的重点。于是这次下决心好好学习这本书。每天用一个多小时学习一节或两节,然后做笔记。但是按照上面第二点我的笔记也只是罗列了重点,没有达到缝合的目的。应该能用自己的语言对读过的进行梳理,延伸,也是后面几章需要改进的。
我非常认同学习知识就是一个缝合的过程。人的思维失望装的,我们应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学习新知识之后,把这些知识能够与原有知识体系链接起来,也就是文中的缝合,这样就不会轻易忘记,也扩大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而链接的方式,就是写文章,能用自己的语言对新知识进行解释,或者进行实践。就想我们小时候学习,学完新知识后总是做很多练习题,做练习题就是为了巩固新知识,也能够把新知识与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我们能够记得更牢固。而到大学之后,例如高数我们学完之后很少会做很多练习题,所以我们没有大学之前学到的知识掌握的牢固。所以我们在学习新知识要想能够完全掌握,达到融会贯通,两种方式,一种就是实践,亲身体验。另一种就是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总结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