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里克兰:照见人性的镜子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人论断。”

在小说的尾声,毛姆隐晦地留下了这句话,看来,他早已预料到,关于斯特里克兰,或者其他人,会收获怎样的“论断”。

尝试撇开斯特里克兰的社会性一面,不去论断,这个四十岁之前平平无奇的“精英男”,到底有什么值得强调一番呢?(我尽量用中性的词汇,免得沦为论断者)

私以为,是他灵魂深处追逐“月亮”的渴望,这种渴望,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溺水者的挣扎,非此不可。

用现在的话说,画画,就是斯特里克兰花了四十年时间寻找到的人生意义。

寻找“人生意义”的痛苦,只有在品尝之后,才能深切共情。

而求生般的渴望,也唯有在此痛苦中,才能寻得解脱。

正如毛姆借斯特洛夫之口说的:“艺术家唯有通过灵魂的煎熬,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创造出美。”

我为之触动!

并非我自诩艺术家,能够感受到这种痛苦。平凡之人,未必不受灵魂的煎熬。如今,恰恰相反,在这个失控的时代,不受煎熬的灵魂,才殊为罕见。

是的,我虽凡人,但若通过了灵魂的煎熬——从虚无中寻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同样能创造出美。

这里所指的创造,未必是艺术的,也可以是生活的。

比如布吕诺船长,他直言自己和斯特里克兰追求的就是这样的“同一种东西”。

到底,斯特里克兰幸运地找到了他的归宿地,完成了他舍弃一切、孜求余生的创造,并最终在痛苦和唾弃中死去。

有意思的是,唾弃他的人中,就有毛姆这位讽刺大家所化身的“我”,“我”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及人性的复杂,对他所塑造的“没有人性”的主人公毫不客气地讥嘲到底,他难道也是想借此说明,自己和大家一样,都对斯特里克兰无比厌恶?

我忽然想起一句不知出处的评价:毛姆的高明之处在于,对人性只做描述,不做评判。

这无疑可以用来呼应他在书中的感慨:(人性)卑鄙与高尚,邪恶与善良,仇恨与热爱,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灵中。

当然,还有本书的尾声,本文的开篇。

就像一个平凡的人,同样能创造美;一个伟大的人,也可以极其无耻。

除了圣人,谁能免俗?

至于得失,唯己自知。

可是又有几人能够看得透彻,斯特里克兰,只是深谙东方哲学之道的毛姆拿出来的一面镜子?

照见人性的镜子。

毕竟,你所苛求他人的,或许就是自己做不到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首先,坦白一点:“我读书少,并没有什么文学鉴赏能力”。 因此在大庭广众之下,我不敢轻易评价毛姆的这部作品,更不敢轻...
    野芽阅读 2,539评论 13 26
  • 这几天在零零碎碎的时间里看完了《月亮与六便士》,作家毛姆用独特的视角看尽了一个天才艺术家的一生。 主角斯特里克兰传...
    因心如月阅读 3,916评论 9 10
  • 斯特里克兰是《月亮与六便士》的主角,一个由毛姆塑造出的伟大艺术形象,他极端矛盾,有着复杂的个性,一半冰川,一半火焰...
    一土王阅读 16,537评论 3 4
  • 结束了这本《月亮和六便士》,跟着斯特里克兰走了那么久,从英国到巴黎再到塔希提岛,突然停下来,我感觉很慌张。 这本书...
    这是朵被遗弃的云阅读 883评论 3 4
  • 伟大的作家从来不屑于迎合读者,他不会卑躬屈膝地降低文字表达的难度。在他眼里,可读性并不是人人可读,而是尊重作品和读...
    死生刹那阅读 2,327评论 24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