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空闲时间颇多,于是在百般无聊之际,我翻开了购买已久的《月亮与六便士》。一读便一发不可收拾。
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在不惑之年,抛妻弃子,离开自己生存已久的地方,远赴巴黎学画。在异国,他不幸染上疾病,斯特罗伊夫将其带入家中治疗,看护。不料却因其家破人亡,可斯特罗伊夫热爱天才,理解天才。依旧原谅了斯特里克兰德,形单影只回到了故乡。不久斯特里克兰德也离开了这座城市,迎来了他新的挑战。在塔希提,他遇到了一个土著女子,他们住在了一起。斯特里克兰德最后的日子里是饱受病痛折磨的,但在他身上看不到一丝。他追求着他渴望的月亮,美好而神圣。即便是双目失明,他完成了生命中最后一副作品,美丽而令人震撼。这幅画淹没在炎炎大火之中。随着斯特里克兰德一同而去。
斯特里克兰德是满足的,他沉迷于艺术,毫不犹豫抛下一切去追寻“月亮”,去往远方。他实现了属于自己的美好。
可又“有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低头追逐赖以生存的六便士。”“月亮”是人们心中渴望追寻的理想,是诗与远方的美好。可“月亮”总是可望而不可及,残酷的现实如同冷水泼了“追月者”一脸。敢于追寻“月亮”的勇者已是少数,而真正能差强人意更少之甚少。多少人甘于平凡,又有多少人为了生存,埋头追寻“六便士”。正如书中所说“做大多数人中的一份子,可有些东西却失去了。”可做少数人中的一个,也失去了许多。
于是,我们的人生总是面临两种选择“月亮”,还是“六便士”?人在年轻之时,总是热情洋溢,想要将“月亮”与“六便士”都握在手心。可很多时候,“月亮”与“六便士”其实是两个矛盾对立体,无法共存,亦无法皆得。把梦想变成现实的过程实在是太远太艰难。迫于现实,我们很多时候只能放下美好的“月亮”,转投向“六便士”的怀抱。我们屈服了,我们心甘情愿的屈服于眼前的苟且。不是因为“月亮”不够美好,而是因为现实太过残酷。我们胆怯了。生活艰难,造化有时喜欢折磨自己的儿女取乐。“月亮”实在是太过于美好了,灵魂好像随时要飘向虚幻的空中,让一般人不敢轻举妄动。
世上能有多少人做到像斯特里克兰德那样义无反顾。生活的磨难将我们逼迫成不得已成为的人。大多数人的生活如此惊人的相似,又如此的迫不得已。
在多少个像这样平凡的日子里,在多少个寂静无人的夜晚,有没有那么一刻或是一瞬间,充满渴望的目光注视着那遥不可及的“月亮”。
我们或许无法做到像斯特里克兰德一样抛下一切,追寻梦想。但能不能在追寻着“六便士”的途中,向“月亮”也靠近那么一点点呢。不忘初心,不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