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那天,4号院的两个橱窗里分别张贴了供电公司的通知:2015年11月14日6:00至11:30停电检修。而一般比较关心身边事的我竟然没有看到。
停电这件事,现在来说可算是一件大事。虽然报纸每天都刊登有某区域停电的通知,可是黄埔路遇到的停电次数,几年下来也摊不到一两回。所以,妈妈一下紧张起来,竟然还将停电日期与从后宰门菜场听到的那个区域停电日期混成了一起,其后果就是在光棍节清晨的6:00之前,我就已洗漱完毕,并且用微波炉热好了早餐,坐等着停电的到来。
现在的生活,水和电缺少哪一样都不行(没有天然气还能对付个几天)。停上一天的电,会担心冰箱内的食物变质了;燃气热水器因为没有电就不能启动;Wi-Fi没有了,在家使用手机上网就不能任性了;固定电话改为光纤后,家里没有了电,对于老人家来说也就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而放在三十多年前,停电是最为常见的事情,一周都可能遇上个把次。最为奇特的是,停电基本上都是在晚上,短则数小时,长的就要拖到天亮以后了。住在解放路4号,家家都要备上一包白蜡烛。手电筒也是必备的,在夏天还指望它能在蚊帐里寻找闯入的蚊子。
那时候,一般人家的家用电器很少,电冰箱还没有听说过,我们家的一台组装的电子管收音机已属于“奢侈品”了,而拥有电风扇的家庭也是凤毛麟角。因此,停电对于我们来说影响不大,反而在停电以后,不少人走出家门,聊天说笑,从而增进了邻里关系。
我们家当年买的白蜡烛至今还剩有几支,估计十年之内用掉的可能性也很小。想当年,我可是借着烛光,对照着一本泛黄的《怎样做手工》,将双手合成的动物形状投射在墙上;手举着蜡烛在漆黑的2幢15号宽敞的家中走动,身影在足有4米高的室内移动。那时候,我还没有去想过,在这之前,同一个屋内,数十年间,什么人,在这里,做过些什么……传说中,1幢13号和14号门厅里出现的身穿国军制服的高大身影,也是发生在停电之夜吧?
点着蜡烛写作业的次数很少,因为担心停电,放学回家后一定要将作业写完。遇上停电了,基本上都是跑出家门与小伙伴在4号院内疯玩,直到来电以后方才回去。
这也说明,过去的我们,生活并不乏味,即使在停电的时候也能寻找到乐趣。放在现在,没有了电,我们肯定要出现严重不适的反应的。
2015-11-12 22: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