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齐景公一方面积极运作郑、卫叛晋并与之单独结盟,另一方面则仍然以各种方式缓和与晋国之间的分歧,因为齐国的国力无论如何暂时不能支持与晋国公开对抗,必须等待晋国诸卿之间正式分裂才行,那还要再等到六年多以后(晋定十五、鲁定十三、前497),范氏、中行氏与知、韩、赵、魏决裂,齐国才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在此之前,齐国还必须得照顾到盟主的一些面子,譬如说在“昭公之难”期间,晋曾经派行人女贾调停鲁公室与“三桓”之间的矛盾,给出的条件是齐国可以保护恢复杞国旧领地为目的攻占龟阴之田以及成邑,但晋国不支持齐国以向鲁昭公提供居城为名替莒国占有郓,也不赞成齐国控制鲁国的北方要塞阳关。
于是就在季、孟全军出兵围郓的转年开春,齐景公竟然主动将之前占据但得不到晋国背书的阳关和郓归还了鲁国:
……七年春……齐人归郓、阳关,阳虎居之以为政……(左传.定公七年)
注意,这两个地方并不毗邻,但共性在于齐国实施占领不被晋国所接受,所以当齐景公意识到阳货为政鲁国,试图通过对外军事行动立威,给自己争取功勋,就送了一个顺水人情,把早就应该还给鲁国的两地作为阳货的战利品归还了,于是阳货在鲁国获得了极大声誉,即林楚后来所谓“阳虎为政,鲁国服焉”,鲁国君臣也同时将郓及阳关作为封地奖赏给他。
不过此处所谓“阳虎居之以为政”并非指阳货搬到此地居住并为此二地之政,而是说他以此两地作为封地,并“为”鲁国之政,说明此时阳货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如图,阳关及郓分别在图中的两个红方框内。此次土地调整后鲁国的疆域又恢复了在东方对莒国的压制态势,而东北方向与成邑的联络也变得更加便利。不过需要注意,春秋早期先后为淳于国和杞国故地的“龟阴之田”此刻仍然暂时留在齐国手中,因为其帮助杞国恢复旧地是之前盟主晋国曾经公开背书过的,但龟、蒙北麓与齐、杞之间的联络就变得相对困难,因此该地最终归还鲁国也是迟早的事。
当然齐景公做出这一归还城邑决定的背景是在随后不久的当年(齐景四十五、鲁定七、前)秋天,齐郑、齐卫就分别盟于鹹、沙两地,因此显然其也当向鲁国提出了会盟的要求,而洞悉齐、鲁之间关系变化微妙走向的执政者阳货,在得到了实际利益之后却并没有急于倒向齐国,而是保留了主动权,继续代表盟主晋国的利益。这并非是其看不清趋势,而是一种策略性的漫天要价,打算同时吃定两大强国。
阳货的骑墙姿态看来激怒了齐景公,于是当年秋天八月,齐上卿国夏(国惠子)帅一军伐鲁,而鲁上、下两军尽出,迎战齐师:
……秋……齐国夏帅师伐我西鄙……(春秋.定公七年)
……齐国夏伐我。阳虎御季桓子,公敛处父御孟懿子,将宵军齐师……(左传.定公七年)
可见在阳货亲自押阵的情况下,季、孟仍俨然亲临战场,而没有国君出战的记载。尽管鲁师指挥高层一度对战术方案有所争执,但最终仍然有惊无险,以平局脱离了战斗。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年(定七、前507)的《经》文中从来没有提及阳货成功交涉齐国归还郓及阳关之事,可能是孔子后来在修订《春秋》时因为厌恶阳氏而将其删除,而《传》文则更加客观地补充了这一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