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郓之役”(昭二十七、前515)的胜负自然毫无悬念:
……公徒败于且知……(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在齐师拒绝参战的情况下,昭公之徒与郓人势单力薄,很快不敌孟懿子所帅下军一部。不过鲁师并未乘胜重新夺取郓邑,一来昭公仍然在城中,季、孟暂时无法直接与之面对;二来按照晋、齐之间的密约,齐国仍然可以保有在此地的军事占领状态,不可能坐视鲁人重夺此地;三来季、孟只不过运用“围魏救赵”之计威胁驻平阳的齐师主力后方,提醒双方都同时拥有切断对方后路的能力,而不在于真的将其切断,否则被围困中的成邑也会不保。
当然鲁昭公除了开始与晋国上层走动之外,肯定也同时直接向齐景公求援:
……冬十月……公如齐。公至自齐,居于郓……(春秋.昭公二十年)
按照《传》文的说法,鲁昭公在觐见齐侯的过程中屈辱地接受了臣下之礼,不过从事后结果来看还是换得了齐师的援助,使得其勉强得以返回郓地居住。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传》文所述,鲁师此役以仲孙何忌、阳货为统帅:
……孟懿子、阳虎伐郓……(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注意按照前文推断,当年鲁国两军将、佐配置当为:
所以大体上季、孟各掌一军,而年龄稍长的叔诣之前暂时作为孟孙的监护人代其为下军将,此年孟懿子已经虚岁满十七岁,已经可以开始更多地直接执掌军事。由于季孙、叔孙主要负责上军监视平阳方向的齐师以保障成邑和鲁国核心地带的安全,所以孟孙开始独立指挥下军从费的方向迂回与上军呈掎角之势。
不过这里有一个概念比较容易形成混淆,也即阳货(子质)的出现通常被认为是代季孙协助辅佐孟孙作战,其实不然。按照十三年后“阳货之乱”(定八、前502)中《传》文的记载:
……阳虎欲去三桓,以季寤更季氏,以叔孙辄更叔孙氏,己更孟氏……(左传.定公八年)
可见阳货(子质)实际上出身孟氏支族,所以才希望“己更孟氏”。类似的,按照《论语》所述:
……孟氏以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论语.子张)
可见阳氏确实有可能为孟氏别宗。因此仲孙何忌伐郓之役,阳货更有可能是作为其家臣或下军大夫的身份辅佐孟孙作战的,而其出仕季氏更有可能是在此役之后的事情了。此外同时也应该注意阳货的身份仍然是家臣而非下军佐,因为其在鲁国从来没有获得卿的身份。
尽管在齐国的背书下,鲁昭公仍然从名义上保有了郓邑和所谓“自莒疆千社”的供养,但齐国的态度已经十分明了,即不再主动出兵帮助鲁侯复位。在此局面下鲁昭公不得不考虑主动前往晋国求救,并在晋国边境之邑乾侯活动了大约一年。尽管王室内乱已经暂时平定,但晋国恰好又发生了“祁氏、羊舌氏之乱”。晋国在韩、魏、范、赵、中行、知六家的运作下灭掉了代表翼城系和曲沃系两支公室最后的遗族,并将祁氏、羊舌氏的领地瓜分。
此次变乱再次吸引了晋国的绝大部分注意力而无法向昭公提供任何支援,于是在失落中不得不狼狈地返回了齐国庇护之下的郓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