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9.24,温州特殊教育学校,启音九年一班,听王春芳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
有人说,课堂是一个碰撞思想,情感交融的地方。特殊教育的课堂更是如此。
其实,对这里的孩子而言,我们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眼里流露出好奇的老师们才是特别的人。
课堂开始之前,三个孩子向我们做了自我介绍。生甲:我叫某某,十七岁,欢迎大家。生乙:我喜欢运动,希望大家喜欢我。生丙:……(我完全没有听懂,虽然老师在做同声翻译,我还是来不及听清楚)孩子们大方自然地介绍自己的时候,甚至有意放慢了语速和手语动作, 一份充满善意地等,是尊重,是关爱。这个特别安排的自我介绍是为了让听课的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初步了解这个班级的情况。虽然只有15位同学,却分为三类:第一类同学留存部分听力,做了耳蜗,能够稍微清晰地进行表达;第二类同学戴着助听器,借助手语也可以较好地交流,发音不太清晰;第三类孩子没有设备,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靠手语交流,无法用语音表达。
音乐声起,课堂开始了,老师用力地跺了跺讲台,这是不一样的开始仪式。
导入环节是一段关于“史铁生”的小视频,然后是一个预习检测的小任务。老师请同学们发言,简要介绍自己收集的预习成果。两三双小手怯生生地举起来,当老师请到他们回答的时候,他们一人讲了一点,小心翼翼,不争不抢。
第一环节 读字词
老师在投影里展示了两组词语,用开火车的方式让同学们轮流读字词。每个孩子都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读得正确的孩子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失误的同学得了老师耐心地纠正和另一次正确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课堂,这在特殊教育的课堂应该是很有风险的吧?这背后是老师对学生一种有份量的尊重。
第二环节 自主阅读,初步解读文本
当老师发出自主阅读的指示时,课堂开始热闹起来。同学们的阅读有三种不同的形式:有些在发出声音朗读,有些无声地张合着嘴巴,还有一些配合着手势读。老师穿梭在各个小组之间,她不仅仅在听读,还需要细心地看读。虽然我听不懂同学们的语言,但沉浸在他们的认真里也是一件极其美好的事。
第三环节 仔细品读,自由讨论问题
在这个环节,老师层层深入地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同学们进一步理解教材的文本。问题设置如下:
1.文章的作者为什么会喜怒无常?你怎么解释喜怒无常这个词?
2.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我可活什么劲儿”?
3.看到窗外唰唰掉下的落叶,作者在想什么?
4.如果你是作者的亲人或朋友,你会怎么安慰他?
5.你怎么理解作者的母亲所说的“咱们娘儿俩好好地活”?
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我们也自然而然地跟着同学们的学习节奏与老师的教学思路,从品读课文发展到了品读生活。举手主动要求发言的同学越来越多,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跃。一个同学在讲他对“我可活什么劲儿”的理解时说,“作者瘫痪了,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他有点活不下去了。”看他一脸的认真与凄然的神情,全场听课的老师也为之动容了。
另一个同学在讲看落叶的感受时这样说:生命就如同飘零的落叶一般,那么无助。还有一位同学说:作者一定感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很多余的,人很渺小。这里的“他”,难道仅仅是指“作者史铁生”吗?没有经历过苦难的生活,很难有如此深刻的思考的。
当老师问同学们该如何以亲人或朋友的身份安慰作者时,教室里出现了一阵难得的静寂,同学们陷入沉思。我想慎重地回应与阐释才是对彼此和对生命的尊重。一个一直没有举手发过言的男同学怯生生地举手了。老师微笑地看着他,鼓励他。男生站起来,嘴里发出咕噜噜的声音,全场应该都没听懂他的话,老师也是。于是老师又叫他慢慢再说一次,他用力地比划着。当老师同声翻译出他的回答时,很多老师都被感动了。他说:上天虽然关闭了那扇门,当我们也努力,要拼搏,要鼓起勇气去打开一扇窗。他的回答与他的手语一样充满了力量。
课堂上的一个美好会推动另一个美好。另一个同学急切到要求发言。他艰难却清晰地吐出了一句话:自己的命要自己做主,不由天做主。老师问他:你看过电影《哪吒》吗?他说是的。老师握了握他的手,说:“首先,我要祝贺你能把电影里看到的东西应用到今天的课堂上;其次,我更要祝贺你,因为你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是教师的智慧瞬间点亮了课堂,这个男生美滋滋地坐了下来,我们感受到一种蓬勃向上的能量在教室里升腾起来。
第四环节 小组合作,升华文本认识
这节课的最后一个任务是小组活动完成学案。老师设置的问题是:面对暴露无常的我,母亲是怎么做的?学案上给同学们提供了方法指引:1.找句子。2.读一读。3.交流感受。
活动过程中,四个小组的表现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性:讲台桌左前方的那个小组讨论极其激烈,有个背着助听器的男同学甚至激动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右后方的这个小组非常安静,他们无声地一边翻阅着课本,一边各自填写着自己那份导学案。老师的脚步匆匆地走过每个活动小组,她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那些安静的,动作稍慢的孩子。当老师耐心地指导他们进行小组合作,而同学们依旧故我,学案上也依旧留着很多空白的时候,老师眼中有一抹急切一闪而过。她对同学们说,来不及完成的任务我们可以在课后继续完成,语气里没有一丝抱怨与催促。
被邀请展示的小组是讲台桌右前方的那个三人小组,一个腼腆羞涩的女同学走上了讲台,她在黑板上用马克笔划出了正确答案 然后在老师的表扬声中欢喜地回到自己的座位。另一位女生被邀请上台补充了答案,同样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也同样满脸的喜出望外。
尾声 下课的铃声响起时,教室里仍然一片安静,大家还沉浸在“母亲对我深深的爱”当中。母爱是人类伟大的情感,它值得同学们花长长的时间去细细地品读。一节高质量的课,不过是同学们深入学习的一个起点罢了。
教育,的确是一项慢的艺术,更是一项难修行。听温州特殊教育学校启音九(1)班的这节《秋天的怀念》,真是一场特别的修行,关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