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aymondSheen
写作日期:2022年6月21日
译者:Sanarcher
翻译日期:2022年6月22日
这是描述《数字化转型宣言》宗旨的8篇文章中的最后一篇。赋权领导者文化是第七项宗旨。
《数字化转型宣言》的第八个原则是:"道德是我们组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蜘蛛侠漫画的作者斯坦-李(StanLee)推广了彼得-帕克的原则:"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在数字时代取得持续增长和业绩的组织也建立了信心,他们的行动和动机植根于道德的基础。 当他们的利益相关者和客户对他们的道德行为深信不疑时,他们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的创新和转型的力量就会被放大和提升。然而,当客户开始怀疑时,他们很快就会转而购买别人的产品或服务。
组织道德行为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在组织和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和保持信任。 信任依赖于目标和支持该目标的行动的一致性。 数字时代的一个特点是数据和信息的广泛普及。 一个组织不可能在公开场合代表一套价值观,却阳奉阴违。 信息会泄露出去,一旦泄露出去,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病毒。当一个组织说它代表一套价值观,但行为却与之南辕北辙,利益相关者就会对该组织所说的一切失去信心。 我们已经看到了最近组织"绿色洗涤"的例子。这破坏了他们的可信度,影响了他们的销售和股票价格。
但是,不仅仅是外部利益相关者关注数字时代的道德问题,内部利益相关者也是一个因素。 数字技术已经实现了全球就业市场和劳动力。 许多组织现在都有虚拟的"临时工",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 通常这些人都在积极寻求为那些与他们价值观相同的组织工作。 就像外部利益相关者一样,当内部员工和同事发现一个组织的实际道德规范与公众形象大相径庭时,他们会迅速转到一个他们认同的组织。 由于现有的数字技术,个人更换雇主的障碍已变得非常低。
这时要说明的一个关键点是,技术在道德上是中立的。 高度道德的和高度不道德的组织和个人都可以使用数字技术。 然而,道德是转型能力的关键。 转型过程往往需要延长时间,因为旧的习惯会改掉,而新的习惯会形成。 为了改变组织的流程和系统,需要许多互动。 这时,一个组织的道德规范就会显现出来。 目标的恒定,对客户和员工的真正关怀,以及对一个组织的诚信的信任,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建立的。 虽然可能需要几个月或几年的时间来建立诚信的声誉,但同样的声誉可以在几天或几个小时内被摧毁。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组织转型就会脱轨。
在数字化转型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确保道德行为成为组织结构的一部分是必要的。 我们在《数字化转型宣言》中加入了“道德是我们组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原则。这并非说只有数字化转型的组织才是有道德的,而是说除非一个组织以有道德的方式运作,否则它无法承受与转型相关的挑战。这一宗旨涉及高级管理团队和组织内所有有权力的人的决策和沟通。
《数字化转型宣言》中概述的八大原则是有效组织转型的基础。 这些原则对于特定的技术是中立的。 数字技术正在迅速变化,新技术也在不断出现。 这些原则超越了技术。 它们成为数字化转型组织的核心操作原则。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旅程。这是一个我们所有的组织都在经历的旅程。 在某些情况下,它将导致成功,在某些情况下,它将导致失败。这些原则是旅程中的路标,指明了通往成功的道路。当你准备开始你的组织的数字化转型之旅的下一站时,我们鼓励你采用这些原则。 成为《数字化转型宣言》的签署者。
自思:
纵观这8条原则,有说心态、有说价值;有谈道德、有说数据的。最终形成了形散神不太散的《数字化转型宣言》。毕竟“这些原则对于特定的技术是中立”的,撇开“数据驱动的决策”而言,甚至都看不到和“技术”强相关的痕迹。正因为如此,它们才可能在不同的时代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价值。在还没有进入数字化转型之前,重新思考自己战略和实践?是否可以?稍微引入赋权领导的文化呢?后者在前文中提过了,张勇早20年就在做这事。而在数字化重塑时期(某咨询公司认为数字化转型后的阶段是数字化重塑),可能数据驱动的决策能去到更健全,更自动的水平?客户和利益相关者的体验是否会上到一个新的高度?甚至让客户能体验到“言出法随”的爽感——除了在“元宇宙”外?
另外,读者也可能觉得这8条没啥了不起啊,也没什么高屋建瓴的观点,有没什么新词让人眼前一亮。个人感觉,也许来到这个数字化转型的初中期,也需要这类“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原则,去引导,去梳理各类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帮企业穿过竞争惨烈的数字化战场,还能保有初心。
但,无论如何,第8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就像已经被谷歌抛弃了的“不作恶”原则一样,“缺什么不重要,不要缺德”。正如这几天的热点“河南公共事业数字化转型创新特等奖:储户朱码”事件一样——也许过了几天就如50辆宾利一样不了了之了——其核心就是“缺德”,缺“敬畏之心”。当群众让渡了部分隐私给公权,而公权却只想着给自己开方便之门的时候,一旦遇上“数字化转型”的协助,必然是双输的局面。毕竟技术更先进,打击更精准,“只有想不到,没有打不到的”。最后利益受损的群众输,妄自物理开挂的公权也最终难逃输的局面。公权是这样,企业也一样。只要伤了消费者的心,要再挽回来就需要有更大的代价和决心才有可能——就如BCI事件后不再买对应的品牌。
这次的DTM也不是最终版本,也会有持续迭代的可能。所以还是蛮开放的。不过也许会有人问“敏捷”呢?“敏捷”我认为已经隐藏在大部分的“原则”中,已经不言自明,无需强调,成为了数字化转型的文化基础设施了。
说到这忍不住再补一句:原则8我愿称之为“数字化转型之心”。本来以前都不用强调“有德”的,大家都凭“心”而活而做,因为这毕竟是底线。但在数字化的开挂buff叠加后,一旦走歪了,可能就不是以前一个小地方小场景的影响了,随时做到坏事传万里,虽远必朱!都不用蜂群式纳米无人机暗杀小队了,单纯小小一枚朱印就足够让无数人坐困愁城。所以敏捷成了基础设施,而“道德”要继续补课。想想也很怅然。
最后,感谢RaymondSheen带来了这8篇起手式,作者的英语简练清晰,基本没有太多长难句,很流畅。非常适合我这类“苦手”翻译。期待有更多的作品。
这次的自思夹杂了很多私货。请看官谨慎阅读。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