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人际氛围,学会与人合作是现今社会人的必备能力。
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全体教师协调一致地工作。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既是每个教师都应担负的任务,又不是任何一个教师就能独立完成的。全体教师对学生要求和影响的一致性,是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保证。如果教师步调不一致,“作用力”就要相互抵消,影响教育效果。那种用学生考试分数评价教师工作的做法,表面上调动了教师个人的积极性,实际上削弱了教师集体的合力。一些教师为了使自己教的学生考试得分高,互相竞争,争地盘,抢时间,互相保密,各留一手,那里还有合力!而且这样做往往导致一些教师在出卷、监考、评卷过程中搞邪门歪道,弄虚作假,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
为了从源头上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在总结工作、评比奖励的时候,始终坚持“集体第一、个人第二”的原则,既表扬“主角”的创造精神,又表扬“配角”的协作精神。对教师个人的奖励也尽量从教育思想到业务能力,从教育、教学方法到工作态度,从言传到身教都要做全面考察,具体分析,反复比较,通盘考虑,力保评得准,评出方向,评出干劲,评出团结。
我还做出一项硬性规定:任何学科、任何教师必须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得增加课时,也不得占用课外或节假日时间给学生集体补课。 学校严格执行“不加课”的规定,就把靠加课弥补讲课不足的这一头堵住了,出路就只有保证上好教学计划内的每一节课这一头了。就这样,逼着教师把精力用在备课上。在评课的时候不支持教师走旁门左道,练花拳绣脚,而是引导教师深刻理解课纲、驾驭教材,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及其相互联系做到高屋建瓴并烂熟于心。
经过三、五年的努力,全校各科教师齐心合力向课堂要质量,学生负担明显减轻了,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了,并涌现出一批“林景华式的不加课教师”。1981年高考,长春市实验中学取得了历史性的好成绩,排名全省第一。 我认为,对教师的评比和奖励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使评比和奖励产生更大的推动力,是一个常有常新的课题,需要认真研究。但是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受奖的是教师,然而透过受奖教师,人们看到的是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工作作风。以学生考分论教师优劣,会破坏团队合力,绝不可取。我针对社会上评价教师工作的错误倾向,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浅议对教师的评比与奖励》,指出:不要把某一班学生所取得的好成绩归于某一位教师,也不要把升学考试的好成绩归于毕业班的教师,要坚持“集体第一、个人第二”的奖励原则。这篇文章引起积极反响。报社主编亲自写信给他。信中说:彭佩云副部长在报纸大样上写道:“这篇文章写得不错,问题抓得好,观点正确,文字简明。” 后来,《中国教育报》开辟专栏讨论“怎样评价和奖励教师”。我又在《人民教育》上撰文《科学组织的效能》,在《教育管理》上撰文《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效能》。我的这项研究成果荣获吉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吉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吉林省人民政府设立的吉林省社会科学最高奖。每两年开一次讲。
我提出的“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8字校风要求得到后任各届校长的认同与支持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加以培植,蔚成学校的一种文化,成为在学校长久起作用的一种重要管理因素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现在,学校在精美的入学通知书封面印上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8字校风,在学校办的“公众号”封面上也印着“团结勤奋不忘初心,求实创新立足发展”的标语口号。前任校长张彤更是把8字校风当作学校的文化基因加以传承。现任校长于利和两次来我家探访,也都谈及传承学校“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