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为出身二三本院校,所以努力就应该被辜负吗?
文/徐金栗云 图/网络
01
昨天在简书首页看到了简书签约作者怀左同学的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并没有什么套路,但是却很吸引人:对不起,我们公司不要二三本的学生。其实这篇文章内容也是普普通通,和平常的文章相比并没有多大的新鲜感,但是文章末端的第一个评论却让读者炸开了锅。
评论的内容是这样的:
“哈哈,高考我们985/211成绩最差的学生也考出你们上二三本学生遥不可及的成绩,你们拿着大学醉生梦死的四年怎么能跟我们拼呢?不可否认有部分二三本的学生很优秀,但是企业与其从“垃圾”中寻找黄金,何不去黄金中找钻石呢?人生都是有因果关系的,你现在的生活是由你几年前决定的,所以现在千万不要责怪自己,现在的自己等着几年后再来责怪吧,我认为你们不要再吐槽不公,而应改变、变的比我们强……”
不难看出这应该是出自一位在985/211大学读书的同学,不过就是情商有点低。本以为看到这样的话我会处之若然,我以为我已经练到了对于学校的层次波澜不惊的地步,但是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然后开始自卑,当然更多的还是不服,但这就是现实,人家就是比你强,不服又有什么用?
我以前会反复思考为什么自己会来到一个普通的二本院校,而不是985或者211,难道是我以前的努力不够吗?还是我没有那个天赋,又或者这就是命……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都陷在这样的想法中无法自拔,特别是大学刚开始时。但是后来反思自己的高中生涯,我并不认为那时候我不尽力。现在的结果也是通过那时的努力得来的。
这个评论不可否认,说的很现实,但是也很打击人,我伤心了很久。除了反思自己的过去之外,我经常思考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二三本院校的学生出路在哪里?难道二三本院校学生的努力就应该被辜负吗?难道他们就不配靠自己的努力换来一个更好的结果吗?还是因为他们的过去,他们就应该承受这个后果,就应该被无情的拒绝。我的内心一直都在对自己说,不是的,不应该是这样,谁也不能简简单单就可以否定一个人的努力,包括他的过去。
人独立的个体,你不了解一个人的过去,你就不了解他过去经历了什么,就不能仅仅凭一个人现在的状态就完全否定他的过去,现在不代表过去,更不代表未来。
你不能因为他现在在二三本院校里就认为他过去是一个不努力的人,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努力都可以得到完全相等的回报。命运总是如此不公。
高三复读那一年给我的感触很深,特别是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更是由感触变为伤心,因为我看到很多同学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命运往往总是在和努力开玩笑。
复读那一年,我们有个女生,我对她的印象特别深,因为她总是我们班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的人。每天从五点准时开始背书,怕自己犯困就站在讲台旁边,政史地英,背了一遍又一遍。等到七点下课我们都去吃饭了,她还是站在那里背,一直到同学们都回来了,餐厅人少了她才会小跑着去吃饭……就是这种状态一直坚持到高考的前一天。
难道这不算努力吗?可是高考成绩出来之后她只是上了一个普通的二本。难道二本这两个字就可以否定她过去的努力吗?不会,我相信有很多人和她一样,只是运气有点差罢了。
这种情况在许多地方很普遍,比如河南,四川,河北这些高考大省。在这些省份考上一个普通的一本能有多难?这不是一般人可以领会的,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懂得这其中的不易。
以我来说,参加高考那一年,我们河南省有高考生74万左右,其中文科生20多万,但是这其中在一本线之上的有两万多不到三万,真正可以上一本学校的实际不到两万。相比起来在上海,在北京呢?这样的数据又是多少?他们可以上名校的几率又有多大?
写下这么多我并不是想为那些在二三本院校的学生找理由,我只是不想一个人过去的努力,包括现在以及以后的努力随便的就可以被否认掉。
在二三本学校里,确实有很多人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我不否认这种现象到处都是,我身边的人也大都是这种状态,即使不是醉生梦死,也都是选择安逸。
但即便如此,我在图书馆每天也都会看到埋头苦读,准备考研的学长学姐,我也经常遇见在教学楼前的空地上大声背书的同学……难道他们的努力就是一句:你出身二本,不配来我们公司所能否定的吗?不,不是这样子,没有谁的努力可以被轻轻松松的否定掉。
在二三本院校读书的同学起点确实很低,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他们不努力。他们渴望名校,更渴望名校的资源。资源,也是二三本院校最大的劣势所在,我也相信如果学校可以给他们更多的资源,更优秀的师资力量,他们不会比985,211的同学差。
来自二三本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智商和努力,而是机会。机会少,导致眼界窄,眼界窄,导致放不开,放不开的最后,更多人选择了将就和安稳。
为了机会和资源,所以有很多的人选择了读研,他们渴望去更好的大学利用更优质的资源,感受更好的学术氛围。
02
平台已经决定好了,不可改变,你能做的就是在这个平台上尽可能的跳跃,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层次就看自己的努力有多少!
其实那段评论并不是一个在985/211读书的同学所写,他也只是一个在普通二本院校读书的人,那些话也只是他臆想出来的,究竟在985/211的学生怎么生活,也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
前一段时间我去了一趟北京,一个很重要的经历就是去北大听了一堂课。去的不巧,那天只能听政治课,你们想像的北大政治课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因为在北大,所以大家都在很认真的听老师讲马克思,讲社会主义。其实不是的,他们的政治课和普通的学校并没有什么区别,老师在上边讲,大家在下边做自己的事情。
我说这件事并不是对名校有什么看法?我只是不想让二三本的同学每当面对名校这两个字时就感觉莫名的自卑,就好像自己所有的努力都不会抵上这两个字。我想说,他们在努力,你需要的是更加努力,既然差距已经有了,就不怕努力有没有用。
因为名校的光环,所以身在二三本院校的同学就会很自然的认为他们在学校一定过的比自己有质感,什么都想要和他们比一下,试图在缝隙之间找到一点安慰。
985,211的学生在学校可以享受到的资源肯定要比普通院校有质量的多,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他们的生活就过的比你精彩。生活是自己的,学校是别人的,大学生活过的是有意义还是没有有意义不是通过比较得出来的。只要把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完,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就是完美的。又何必和他们相比来敲打自己的玻璃心呢?
你什么都不需要,不需要比较更不需要自卑。身在二三本院校的你需要的只是快快乐乐的努力,在现有的平台之上,尽力追赶他们的步伐。未来谁输谁赢还不一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