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作为实力最强大的曹操,拥有中国二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手下文臣如林,武将如雨。随着自己地盘的不断扩大,手中权利的不断增加,曹操的欲望和称帝的野心也在变得越来越强烈,与此同时,他开始扫除挡在他面前的一切阻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荀彧殉汗。
当曹操杀死荀彧之后,有的人就开始说了,曹操的后期生性多疑,除了曹氏和夏侯氏,曹操不会相信任何人,包括荀彧,要不怎么可能杀掉荀彧呢!其实不是这样的,之所以对荀彧刺死,是因为荀彧忠于的是汉室江山,不是曹魏江山,自己想要做出更进一步的爵位晋升,荀彧已经成为了挡在自己前面最大的一只拦路虎,不拔掉荀彧,自己的称王之志就无法得到实现,更严重的是一旦对荀彧妥协,其他心向汉室的元老也会纷纷效仿,那么自己迈出称王的一步将会更加困难。
关于让荀彧死的问题,只能说是信仰问题,而非信任问题,有人可能就又会说了,既然信仰不同,那为什么荀彧还要辅佐曹操呢?难道他不是成就曹操称王的魔爪吗?汉室江山灭亡的助推手吗?荀彧之所以选择曹操,那是因为曹操的初心和荀彧是一样的,他们两人有着共同的志向“兴复汉室”。
当时天下大乱,诸侯各自为政,百姓民不聊生,面对这样的现状,身为颍川望族,世受国恩的荀氏公族,身为荀氏后人的荀彧又怎么可能不痛心疾首,他想要匡君辅国,兴汉安刘,尽早扫灭狼烟,还天下百姓于一片乐土。
所以他做出了投靠当时名望最高,实力最强的袁绍,心里本想袁绍作为四世三公,受尽皇恩,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人,应该和他忠于汉室江山的志向是一样的,但是当他对袁绍有了一定的观察和了解后,认为袁绍无君无国,什么皇恩,什么兴复汉室,根本就不存在于他的心中,他只想自己当皇帝,而且断定此人根本难成大业,此时荀彧也就做出了另投明主的打算。
这个时候,曹操自然而然的进入了他的考虑视线之内,经过一番斟酌,了解到他年轻时期以及董卓进入洛阳后的所作所为,荀彧相信,这个时候的曹操是以拯救天下苍生,兴复汉室河山为己任的有志之士。接下来荀彧也就离开袁绍,投到了曹操门下,那个时期的曹操综合实力还是相当弱小,做为仰慕荀家风采的曹操,听说荀彧放弃实力强大的袁绍,来投靠实力弱小的自己来说,曹操又怎么可能不欣喜若狂。
此后多年,君臣相知,荀彧成为了曹操账下,排名第一的文臣谋士,在荀彧的辅佐下,曹操从只有一州之地的弱小诸侯,成长为雄踞北方的强大军阀,而荀彧的地位一直是无可撼动的,即使在曹操的初心和荀彧兴复汉室的初心相背离的情况下,曹操也始终对他委以重任,从来没有进行过任何怀疑,可以这样说,曹操可能怀疑他手下的任何一个人,但是绝不会怀疑荀彧。
因为尽管两个人的初心不一样了,但是两个人的人格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初心变了,只是信仰问题,如果人格分裂了,那就才是信任问题了。正因为曹操的信仰和荀彧不一样了,那么等待荀彧最好的归宿就是以死明志了,事实上即使曹操不杀荀彧,荀彧自己也会选择自杀,因为曾经心里面的那份梦想被自己所倚赖的人给亲手摧毁了,换成是谁,心里面会舒服?
难道以荀彧的智慧,在他一开始看不出来,汉室江山已经无法再中兴的问题吗?其实他只是在心里面给自己留那么一份念想罢了,他只是想以他的一己之力尽量延长汉朝的寿命而已。看到山河破碎,看到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他只是想以他的能力,去辅佐一个能够结束这乱世的人,拯救天下百姓的人而已,而自己也是对身为汗臣,尽的最后一份忠,一个交代而已。
走到那一步,曹操的初心又真的变了吗?未必,只是骑虎难下而已。汉献帝刘协多次磨刀霍霍,伏兵宫城想要杀他,难道要他统一北方后交出兵权,然后让自己以及曹氏和夏侯氏的人惨遭灭门吗?最后让这两家人因为自己的初心,被后世永远的扣上一个反贼的罪名吗?他没有别的选择,只能一条路走到底。
荀彧死后,曹操大哭不止,并对属下说到:“荀令君,德行周备,名动天下,君与我相处二十余载,所进奇谋最多,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令君一去,我即丧良师,又折益友,损伤股肱”。亲扶灵柩返回许都,追封为“敬候”。
在别人面前称孤道寡的曹操,只有在荀彧面前自称为“我”,可见,在曹操面前,从来都视荀彧,为师为友,从不曾视他为臣。也正因为两人相知相扶,曹操在任何时候最信任的人永远是荀彧,最敬重的人也永远是荀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