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重阳期间,和“东江”大哥爬山,走“桐子窝古道”,得知了“东江”大哥之前走过的另一条古道——“湘子古道”。了解到,在这条古道上,有一座古桥,名“湘子桥”。看了“东江”大哥所拍的照片及相关文章,感到趣味盎然,心直痒痒,很想去走一走这条古道,看一看湘子桥。于是,便把它纳入我下次休假的安排上。
等了十余天,终于在11月8号“立冬”的这一日,得以前行。
湘子古道,即从惠东白盆珠新庵布心村,沿布心河而上,翻过莲花山与公婆山之间的峡谷,至海丰县境通平古桥。古道两县间的山垭口叫“分水坳”,俗称“观音台”,此地是犁壁嶂与五指山的分界处。水源往北流汇入仙人河再流向惠东的白盆珠水库,往南而流经公铺溪流向海丰红花地水库。这条古道全程有三座桥,即通平桥、通安桥、湘子桥。因为古道惠东境段,有一座湘子桥,加上我们从惠东方向而来,一般走到分水坳就折回,因此,“东江”大哥把这段古道称为“湘子古道”。而在海丰那边,则因为通平桥称之为通平古道,实则说的是同一条古道。
曾在这条古道上,海丰那边的小贩挑着鱼盐和百货往惠东新庵圩、多祝等地,而惠东这边的村民也将茶叶、炭薪等山货挑往海丰县出售。由此形成了两县民间进行山海货物交易的黄金通道,是一条维持两地百姓生活的生命线。对于那些官商,远道而来,先从惠州乘船通过西枝江到达多祝墟,然后或骑马或坐轿经通平(湘子)古道到达海丰县城。甚至可以想象,不排除海丰那边进京赶考或出仕或官文传送的通道需要。
而我这次走的古道,则是从布心桥出发,沿布心河北岸向上,经望鱼潭,在望鱼潭进入古道,途经湘子桥,到达垭口分水坳,然后由分水坳折返,原路回到布心桥(古道路线不单如此)。从望鱼潭到分水坳,估计8-10公里。
过程:
我10:50分到达新庵,由布心桥出发。布心桥,现代T桥梁,桥长59米,连接多祝-高潭,1983年2月通车。在桥头小店买了三瓶饮料后,往望鱼潭骑行。这段路是村级水泥路,宽五米左右,入口有一座简小的“文武庙、谭公庙”。布心桥到望鱼潭2.5公里,很快,11:10分来到望鱼潭。这里有一座小型水电站,据了解,叫“新庵横江担水电站”,但百度上也有说叫“王公道水电站”,不知是否有误。不过不要紧,记住地图上的标点“望鱼潭”即可。过河,河上是一条硬路,形似桥。不想有一道铁门,我在河对岸就看见了。幸好有一对中年男女骑摩托出来,原来铁门并没有上锁,推开就可以通过。向前约三十米,有一排二层的旧房子,二楼上还贴着红红的春联,感觉是废弃了,又像还有人居住,或许就是骑摩托出去的那两个男女的家吧。此处有点偏,但不僻,依山临河,环境清幽,感觉还不错。
把单车停在房子门前,锁上,心想:总不会有人偷走吧。房前有一条四五米宽的土路伸往山中。打开“两步路”轨迹,确定一下,没错,是这条路,由此开始进入古道。此时11:18分。
这是一条大型机器开挖碾过的黄泥土路,四五米宽,沿着这条路曲折向上。11:38分,走到一个山嘴肩,是为一处“高点”,有一个防火告示牌,一只喇叭定时循环播放着,在山中格外入耳。其实,这里是一个茬口,需折180度,继续前行。
11:44分,又走到一个茬口,呈“Y”字形。左边向下,是朝河走,右边平走进山中。一时轨迹分辨不出。我看左边坡上有条户外者留下的红绸标记,便果断选择向下走,不想走了二百米的样子,路到头了,是一个大河谷。河中并没有什么水,空荡,寂寞,皇慌。发现一座大坝,坝弓弧型,估计有三四十米高,没有蓄水的大坝显得空洞,寥落。沿着一侧窄梯下到坝梁,人站在上面,有点恐高,朝上下游各拍了一张照片,起紧退回来。不是这条路,返回到茬口。刚才如果注意点,就能发现右边窄路上的指示牌子“进入古道”。不过,如果不是走错,也不会发现大坝。
为使返程时间更充裕,我想尽快走到分水坳,脚步加快。
古道从这里真正开始,变窄成林中小径。其实,之前四五米宽的土路,想必是后来在古道基础上开挖加宽的。
这一段古道,山中多灌木。没有茬口,且基本是平路。
12:05分,走到了湘子桥。
这座古桥看上去依然十分坚固。河中有两个桥墩,是一座三墩三孔平板水泥桥,其中西岸的桥墩建在岩石上,节省了一个桥墩的材料费用。我步量桥长有28步,估计20余米,桥宽米余。桥两边残有栏杆。
桥的东头有块公示牌,上写有“保护级别:不可移动文物。地址:白盆珠镇布心村委会布心河上游草寮——惠东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信息。
桥的西头竖有一块石碑,上刻“湘子桥”,碑的左下方刻“翁式亮题”。但“翁式亮”三个字被人凿去大部,估计是w革时期人为损坏。
“湘子桥”碑表明,此桥跟这个叫翁式亮的人有关。我原以为,翁式亮不过是个有头有脸的乡绅,有一定社会地位名气,因此才有人在建桥时请他来出面题名的吧。
要搞清其中缘故,了解翁式亮何许人也是必要的办法。
翁式亮(1880~1938),归善多祝墟人,即惠东县多祝镇人。曾任陈炯明麾下粤军统领部统领、第四军少将军长。历任广东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军垦处处长,垦殖场场长。后脱离陈,回惠州从商。1935年主持筹建了惠州平潭糖厂,在这个时期主持修筑了多条公路——惠州-平山、平山-多祝,为此可能是顺势兴建了这条方便家乡多祝到海丰的桥梁。
类似这样的情况,现如今也有。譬如我的家乡有条**桥,桥修好后,桥碑上刻写的就是当时来就任的村书记的大名。不过,这个新书记三年一过,就远走高飞啦。
我坐在桥碑旁,看着直通两岸的古桥,脑中猜想着:翁式亮修建此桥或许是因为行军打仗,因为翁曾是军人。桥宽可容两纵队并行通过,但山中古道只能单纵通行,重武器也不便携带。于是,我的眼前出现了急行军偷袭,抢时间、争山头的紧张身影画面。
又坐在桥下布心河中的石头上,望着上游来的河水,哗哗地流响,其声清越、孤独。啊,涓涓细溪汇集,不知流淌了多少年,逝者如斯,岁月一刻也不曾停息过。想到当年造桥时的繁忙和紧张,不由不叫人感慨。可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坐在这里,像是反穿越了,我倒成了那个古人。
在湘子桥停留,休息了30分钟后,继续朝分水坳方向行进。
过湘子桥后,古道两旁多细竹,千杆万杆,我想到林黛玉的潇湘馆前种的或许就是这样的竹子吧。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同样屋前有竹,苏东坡是喜欢而已,而林黛玉才是人竹自然融合。
走在林中小径,一时竟害怕起来,感觉随时会突跳出一个竹林大汉,呀乍乍拿着明晃晃的大刀……,顿时紧张。更或是走在没有一点阳光的竹林,阴阴凉,灰沉沉,耳朵里自己的脚步声也疑是身后有人,猛跳窜出几个绿林大盗找我索要买路钱。或走在阳光斑驳处,隐隐跳跃,忽明忽暗间,悠悠忽忽,飘飘闪闪,面前出现一位玲珑剔透的仙女将路拦住。我是又惊又喜,脚下早已绵软无力。仙女已飘然身边,温软柔美,对着我香气如兰,一伸手从空中不知拿了一粒什么野果,直往我口中一塞,我觉得像是吞下来一颗夜明珠,立马来了精神,牛气十足,像变了一个人,随即,在美女的牵引下,双双来在一榻,就地云雨起来……。正当我欲大展雄风之时,只听得一声大叫,竟是母夜叉孙二娘在吩咐,要将我这个凡夫俗子剁碎了做人肉包子。啊呀呀!此中深山野林,幽幽古道,实在不宜一个人独走啊。
如果说这是感觉是想像,那么接下来的事确是真实发生。在差不多路段,返程的时候,直吓得我惊出冷汗,现在想来还是心悸。林中,古道,我顾自快走,身右边的林中发出一下似“狗吠”的粗重且低沉的声音。这里怎么可能会有狗呢?不是狗,又是什么?那粗重喘息的低声,到底是什么发出?我确信没有听错。那一刻,我脑后发凉,头皮发紧,全是鸡皮疙瘩。我快步流星,走过这一段路后,还回头一看,什么也没有。为给自己壮胆,当即大吼两声,全身一振,双拳紧握,但叫声被山林吸收,我随即口念“南无阿弥陀佛…”五遍以上,人方渐平静。
那时我想到那年在家乡爬司空山。回来时为了抄近路,要下一段很陡的铁梯,这铁梯年久侵蚀早已半朽,感觉一脚可以踩垮。往下看,几近垂直,不敢抬腿伸脚,如何是好?这时,从身后山上寺庙下来一位年轻师傅,他没有停留的,从我身边咚咚咚地踩着铁梯已然下去了。我忙喊,等我一等,我说有点不敢下。师傅说他怕回来晚了,不能等我,嘱咐我念三声阿弥陀佛。
我不由又想到“东江”大哥走这条古道。从他文中看出,悠然愉悦,神态自若。看见早晨竹叶的清露,想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说感觉与屈原的心灵相通了。
如此看来,我是多么粗俗啊。惶惶然,只有恐惧,体验感受可谓两样。
当然,我也有轻快的体验。当走在视野相对开阔,或转角或山排古道时,阳光使整个山林都变得慵懒温和,右下边的河水欢畅,清澈见底,白色的河石布满河床,还有野果,感觉也很不错。
那时,我想到去大姐家,翻高脚石岭的情形。我想到去外婆家,走那一段沿河的山排小径。这阳光,这山林,感觉都像极了。只是,时空变了而已。
古道上,草木种类繁多。从吊挂的牌子看见,有假苹婆,白花灯笼,木荷,山杜英,网脉山龙眼等,也有上次认识的山油柑。还认识一种有意思的植物。藤蔓攀爬,藤上结了许多果实,青色,似橄榄。有的已经熟了,呈水红色,一串串,极像葡萄,又似黄皮。问“东江”大哥,是不是你们说的“山妹子”呀?山中信号不好,后得知大名叫“买麻藤”,是可以炒食的。
走到距分水坳大约还有三公里的位置,古道与下边的一条四五米宽的“大路”重合,据观音台那位师傅所说,这是防火道。从这开始,路有起伏。
13:35分,到达分水坳。
即观音台,也不知怎么就起了这么一个好听的名字。此处只是山坳间一块三角平地,何处是观音台呢?眼见有两起建筑。前面一起是分水坳管理站,后面的房子可以说是一座小庙。小庙靠山的后排是一大间,外墙同庙的黄色,写着阿弥陀佛,像是大殿,但门大锁横插,不知里面有没有菩萨?大间的前面左右两边各一间,都是铁皮斜顶,简陋。正中间是一四方水池,池水中有一尊观音菩萨雕像。
听着播放的佛音,在这里坐着休息,吃点东西,补充一下。
观音台向东,有一条水泥路,是通往海丰的。但有铁门把守,外面停着几辆小车,不让车开进来。右侧有一条路可上到飞瓦寺,观音台处师傅说,上去还有五公里。差不多是顶峰了吧。
我问师傅,老家是哪里的?师傅告诉我,终南山。哦,陕西。师傅个自又说,没办法呀。我不便多问,感觉他来到这山中是出于无奈。我想,其中必有因由。
师傅一个人住这里吗?吃的东西怎么办?又是怎么来到这观音台的?心想,我常常向望着自由自在,田园悠闲。眼前的师傅怎样?换是自己,叫我在这山中呆一天恐怕也做不到吧。古道全程,师傅是我见到的唯一的一个人,还有师傅的一只小狗。
14:00离开分水坳,原路返回。
下来,路熟,不耽误。15:00复来到湘子桥,仍在桥头休息了十分钟。15:40下到望鱼潭屋前停车处,洗了把脸,骑行返回,16:00复来到布心桥,又去那个小店买了三瓶水,在布心桥下坐了一会。
16:15分正式返程。22:40分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