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
——纪伯伦
长久以来,人们最喜欢把教师比作园丁,因为二者之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勤劳,付出,无私奉献;需要呵护,也需要修剪;心怀期待,未来美好;需要持续,非一朝之功……但是,二者也有本质的不同,学生的是有情感的,教育是一种情感流动的过程,是在交互之中调整,在互动之中前进的过程,这一点,园丁与植物之间没有。
教师是一个勤勉的,甘心付出的群体。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起早贪黑,不辞辛苦,常年奋战,任劳任怨,舍己为人、舍小家为学生甚至积劳成疾的例子数见不鲜。
然而,现实的另一面有些让人寒心。
稚气未脱的孩子背着小书包蹦蹦跳跳、欢欣鼓舞地走进校园,很快被学习压弯了腰,被作业拖垮了视力,被严格管理磨蚀了精气神,人未老,气先衰。当他们走出高中校园,结束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的时候,不是收获满满,自信阳光,坚定执着,而是宣泄愤懑,是摆脱之后的庆祝,是终于不用再学习的欢快。长久以来,我们的学校里只有考试,没有教育;我们的教室里只有考生,没有学生。
如果我们对比入学时的欢快和高中毕业时的宣泄,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的教育存在明显的问题。
对于此,我们必须思考: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一、怎样才算以生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句口号喊了很多年,甚至被很多学校作为治校理念悬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大有深入贯彻人本主义的架势。但是,事实是,很多时候,口号不过是喊给别人听的,标语是挂给领导看的,理念是为宣传而苦苦提炼的。
我们会看到,学校的雕塑永远高高在上,俯视生灵,让人望而生畏,而无亲近、熏陶、渐染之感;设施干净整洁,而无放松、娱乐之处;操场与走廊安安静静,而不让学生追逐打闹;大树被围栏严密隔离,不允许同学们攀爬嬉戏……校园不是学生的校园,而是校领导的校园,是上级检查时的达标之所。
这又何谈以生为本?何谈一切为了学生?
所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应该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从学生的视角和真实需求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正当需求,而不应该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自作主张,罔顾学生感受。
让伟大的雕塑化身为和蔼可亲的长者,让课间的校园充满欢声笑语,让满树都结满孩子,校园就会成为孩子的乐园,成为即使毕业了学生还会眷恋的乐土。
二、有比考试成绩更重要的内容吗?
当校园里的所有的人(教师和学生)都在为分数而忙碌,都在只为分数而忙碌的时候,这所有的人都被考试给异化了,变成了只知讲课、听课,刷题、讲题的机器;一切的喜怒哀乐都因成绩的进步与退步而牵动,一切的情感交流仅仅是因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产生。哪里还有健康的心理,正常的情感?哪里还能希望学生养成热爱学习,热爱学校,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哪里还能希望学生懂得感恩,感谢我们老师的巨大付出?
帮助学生成长,不只有知识的增长,还有情感上的理解,道德上的提升,是疲惫之时的一句安慰,是痛苦之时的一句关心,是犯错时期待的眼神,是无助之时温暖的拥抱,当然也是成功之时热烈的掌声。
一个点内心健康,做事认真,积极进取的的人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内动力,当他从学校毕业的时候,是成长放飞的时候。
教育的结果,几十年后才会呈现,这是教育的一个特点。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学生未来的人生。
繁琐的工作中,我们教育人很容易就迷失了初心,丧失了教育人应该有的责任。
如果把教育比作耕耘,在这一片田地里,还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用心,还有更多的责任需要我们的去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