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课文。课文开篇写道:“我打猎回来,走在林荫路上。猎狗跑在我的前面。”三个节奏紧凑的短句,给人一种清新明快的动感,透过想象,这种动感或许出自“我”打猎回来,嘴里哼着的小曲儿,或许出自猎狗饱腹归来,雄赳赳气昂昂的大摇大摆的向前行进的姿态,无论是哪一种,通过文字,我们深知,这次打猎一定是成功的!
这种平静祥和的气氛维持了不大会儿就被打破了。“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读到这里,我周围的气氛好像也跟着紧张起来,难道说这个“野物”就是题目中的“麻雀”吗?我带着这样的猜测禁不住继续往下读,果然,顺着作者所说的林荫路望去,我看到“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我不禁为小麻雀即将面临的命运捏了把汗,它的下场会是怎样的?我不敢再想下去,我希望故事有转折,毕竟小麻雀如此可怜,它才刚出生不久,它可能连这个世界长什么样子都没来得及看清楚。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小麻雀难道真的凶多吉少了吗?正当我感到惴惴不安时,一个“突然”给了小麻雀,也给了我,一丝生的希望!“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麻雀如此轻巧,怎会像石头一样笨重地落在地面上呢?这么一想,你马上就会明白,“像石头一样”是在说老麻雀的毫不犹豫,以及它的奋不顾身,它才刚刚体会到做母亲的快乐啊,它怎么可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幼崽被这个庞然大物吃掉呢!“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面对如此庞大的怪物,老麻雀害怕吗?它当然害怕,不然也不会“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啊!我想,这尖叫声一定非常尖锐,非常刺耳......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拯救”一词读着让人心里一沉,难受得很。“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准备着一场搏斗。”因为紧张,老麻雀产生了“应激反应”:浑身颤抖,原本尖锐的尖叫声也变得嘶哑起来,看来它真的绝望了,但是一种本能还是要求它时刻准备着一场搏斗.......正是因为这种本能所带给老麻雀的巨大勇气,居然吓退了凯旋而归的猎狗,搓了“胜利者”的士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读文章结尾处有一种又回到开篇的感觉,又给人一种轻快明朗的动感,这份动感让人心里无比踏实。
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是理解写法、落实写法的“例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么把一件事写清楚的。”因此,探索“把一件事写清楚”的方法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基于此,《麻雀》安排了两道与之相关的课后题,分别是“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把下面的内容写清楚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老麻雀的无畏、猎狗的攻击与退缩)。”“交流平台”中也对《麻雀》一课中所涉及的写作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一是写一件事要交代明白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二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初试身手”中看图说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把《麻雀》一课中所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借助静态图片,联想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尝试把一个片段说清楚。
结合上述文本教学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学词,认识“嗅、奈、拯”等6个生字,会写“嗅、呆、奈”等13个生字,自主朗读课文,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通过整理故事中的角色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写清楚一件事需要交代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 通过抓文中写主要角色突出特点的相关语句,了解写清楚一件事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4. 联系“交流平台”梳理总结写作方法,并以“老麻雀和小麻雀脱险了”为主题尝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