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870天。
我们人类和动物以及植物都是大自然的产物。我们来自大自然,就有必要去倾听和了解它,对于孩子们来说,亲近自然尤为重要。
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曾经提到过一个术语,叫做自然缺失症。也就是说如果儿童没有足够的机会与大自然接触,没有在自然中学习探索,体验各种经历的话,孩子的感觉和知觉都会受到影响呢。他们容易变得孤独,焦虑,烦躁,抑郁。而且在道德,审美,情感,智力等方面都有所缺失。
那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方式帮助孩子了解自然呢?带他们去公园和动物园,还是看一些相关的书籍?
小一点的小朋友当听说关于青蛙王子,美人鱼,小猪佩奇等故事,他们一点不会觉得奇怪,他们觉得动物当然也可以说话了。
但是,如果9-10岁以上的孩子,他们就不这么认为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认知到动物基本上与人是不同的。在这个时期,理性思考的能力开始从想象力分离出来,孩子开始有了辨别能力,他们开始希望更加了解真实的生物世界,而不是神话或者童话里的生物。
实际上,孩子希望被引入真实的世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所以去公园,动物园,野外,看书都是非常好的方法。家长们千万要避免用大量的假说,理论直接丢给孩子。
比如生十九世纪晚期以来,许多人都认为自然界的法则就是凶残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许多写给孩子的书里都采用了这个观点,而且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证明。
而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支配自然的规则就是残酷的,自私的。这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存在负面影响。这可不是我们希望看见的。
要知道自然界除了适者生存以外,还有多样性,丰富性,它很美丽,也很艺术。而法布尔的《昆虫记》就是这样一本充满温情的科普书。
在法布尔那个年代,研究动物都是蹲在实验室里,做解剖和分类,昆虫学家研究就是把昆虫钉在木盒子里面,要么就是浸在烧酒里面,仔细的观察昆虫的触角,上颚,翅膀以及它们的足等等这样一些部件。而且大家都认为只有你说话晦涩难懂,才算得上是思想深奥。
可是法布尔不是这样。他特别喜欢亲近大自然,深入昆虫的生活,他是这样解释自己的研究的。“你们对待昆虫是开膛破肚,而我是让他们活蹦乱跳地生活着。你们把它们变成又可怕又可怜的小东西,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一边听着蝉欢快地歌唱,一边仔细地观察。你们使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是在它们的各种本能得以充分展现时,去探究它们。你们探索的是死,而我探究的则是生”。
从这段你就能看得出这本书的不同之处了吧。《昆虫记》虽然是一本严谨的科学巨著,面孔却是非常和善的。没有学术著作的晦涩枯燥与一本正经。没有言之无物的公式,一知半解的瞎扯,而是准确描述观察到的事实。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
法布尔被称作“”昆虫世界的荷马”,大约200年前,他出生在法国一个贫寒的家庭里。童年时代就对蝴蝶,蝈蝈儿等等这些可爱的昆虫非常感兴趣。后来,他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成为了一名乡间教师。在长达20多年的中学教师生涯里,法布尔越来越确信自己就是一个想做研究昆虫的人。
所以他开始萌生了给虫子写一本历史书的想法。但是在当时,他更希望成为一名大学教授。通过自学和观察动植物,法布尔一步一步地获得了自然科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就在他获得博士学位同一年,他在《自然科学年鉴》上发表了长期观察积累的成果《节腹泥蜂习俗观察记》,这篇论文获得了广泛地赞赏。人们公认他不仅纠正了以往权威学者的错误,并且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法布尔这个人也在自然学界中声名鹊起,甚至连大名鼎鼎的达尔文也格外关注这个年轻人,并称他是“难以效仿的观察家”。
然而,出于保守,偏见和妒忌,一群有身份的政界,教育界人物无端地指责他是具有颠覆性的危险人物。他的同僚也因为他的教育经历对他有所非议,认为他是不专业的,称呼他是“苍蝇”。宗教界顽固派攻击他,当着姑娘的面,你却要讲植物两性繁殖。备受非议的法布尔最后被房东强制要求全家搬走。
无可奈何之下,法布尔决定离开城市,彻底放弃他的大学教授梦想,一心一意地实现他的昆虫之梦。他带领着家人来到小镇塞里尼昂,开始了清贫又艰苦的昆虫研究生活。
就在这里,他写出了《昆虫记》的第一卷。五年之后,他用微薄的积蓄买下了一个荒野里早已废弃的院落,并给这个院落起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叫做荒石园。这个园子虽然破败,却是昆虫们的乐园。
就在这个园子里,法布尔日复一日不知疲倦地研究着他喜欢的小虫子们,写出了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但除了最亲近的家人和朋友以外,他的努力和研究从不为外人所了解。直到他86岁那一年,家人才以“从事《昆虫记》写作五十年”为名,邀请了法布尔的好朋友,以及一些学界的朋友们来到荒石园,为法布尔办了一场小小的庆祝会。
这个消息流传出去,人们才发现法国人竟然把这位值得骄傲的研究学者忘得无影无踪了。新闻界开始疯狂地宣传法布尔。一夜之间,法布尔就名声大起。
不过,他既然没有被曾经的责难所击倒,也不会为眼前的荣耀所动容。即使是八十几岁的高龄,他依旧一心一意地研究昆虫,整理《昆虫记》里的稿子。不为得出什么确切的结论,更不想推翻或者证明什么,只因为太热爱这些可爱的,神奇的小生灵。
相信每一个看过《昆虫记》的人都会为他这种热爱所感动。并且在他的带动下,让我们爱上这些小生命。昆虫是一样有个性,有情感的生命,而且《昆虫记》不仅仅知识性很强,它的文学性也非常强。语言很优美。
如果要从文学的角度写的话,那虫子估计更要人格化,上演一幅江湖虫生图了。《昆虫记》对小朋友来说确实是一本既充满了趣味,又有严谨的科学知识的一本科普书。
对于小朋友来说,如果能在看书的时候,让他们看到真实的昆虫,相信他们会有更深的理解。当家长们在和孩子共读这本书的时候,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第一,可以给孩子买一些昆虫标本,并配上放大镜。这样就能够帮助孩子们更清晰地辨认昆虫的结构。比如一般昆虫有一对触角,两对翅,三对足等等。
第二,去公园收集昆虫,看能找到几种。还可以把收集到的昆虫,根据外观、习性,按照不同的目进行分类。比如说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等等。
第三,观察昆虫不同的习性,可以选择书中出现的昆虫。看看它们是不是像书中写的那样生活,捕食以及抚育后代。也可以选择书中没有出现的昆虫,毕竟法布尔生活在法国,那里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我们中国也会有一些他没见过的昆虫类别。
小朋友可以在观察之后,按照法布尔的人文式风格,写成自己的昆虫日记,长大了就可以有一份自己的《昆虫记》了。